男性,47岁, 病史:右侧锁骨区无痛性肿块约4年余,近半年明显增大,并伴有疼痛,无发热。 体检:右侧锁骨区肿块,质硬,无活动,皮肤无红肿,肿块境界不清。右侧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血象正常。ct图像如下: ![]() ![]() ![]() ![]() ![]() ![]() ![]() ![]() 向医生发言: 看到这个病例的第一印象时我想到几个病:骨血管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大细胞瘤、单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淋巴管瘤等,动脉瘤样骨囊肿年龄较小,病情发展较快,且局部多有疼痛,因此我认为不象;骨巨大细胞瘤应该有筛孔征或者骨壳,凭这一点好象也不支持,单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出现近期增大这种现象似乎不应该,至于骨淋巴管瘤常有疼痛,有的病例有发热以及血液白细胞增多等。所以最后我考虑这个病例是骨血管瘤。这种思路不知对不对,请大家指正。谢谢! caihe发言:发生锁骨上骨肿瘤较少见,本例从年龄、症状上看,象骨血管瘤,但是骨血管瘤多发生在脊柱和颅骨,长骨少见,故不除外巨细胞瘤。 cmg发言:该患者病史较长,达4年之久,且肿瘤与周围结构组织分界较清,邻近器官无受侵表现,腋窝及锁骨下未见肿大淋巴结,故首先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其内可见骨性分隔,边缘骨皮质受压变薄,且有硬化表现,从平扫上很难鉴别是骨血管瘤还是骨巨细胞瘤,但锁骨的血管瘤比较少见,所以建议增强扫描进一步排除一下,或行穿刺活检。 jiajie发言: [ct表现]锁骨内端局部彭大,呈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内残留少许骨组织影,骨皮质菲薄且不连续,周围境界尚清楚。相邻锁骨中段骨质稍彭大,内可见数个不规则囊状低密度影,骨皮质变薄,无明显硬化。 [意见]考虑骨巨细胞瘤。 [鉴别]1)骨囊肿,发病年龄较小,囊内密度较低。 2)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病年龄较小,其他与骨巨细胞瘤相似。 3)锁骨结核,骨端呈溶骨破坏,骨干则以增生为主,可有轻度骨膜反应。 yxfjnchina发言: ct表现:右锁骨膨胀明显,内见残存骨嵴.边缘有浅分房影,有明显软组织肿块.未见骨膜反应,无钙化骨化及瘤骨形成. 病史:发病年龄:40岁,肿块多年,近段时间疼痛明显,并有生长加速. 诊断:右锁骨骨巨细胞瘤(二-三级) 讨论: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又称破骨细胞瘤(osteoclastoma),是常见的骨肿瘤之一,在我国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 居第三位,在良性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本病一般认为来源于骨内不成骨的间充质组织。肉眼观察肿瘤切面呈棕红色,肉样,质软。可见出血灶和含液的坏死囊腔。镜下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前者是决定肿瘤性质的细胞。据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i级为良性,ii 级为过渡类型,iii级为恶性。 但组织学的分级不完全代表其生物学特性,有的镜下分化成熟的肿瘤,在临床上却表现为恶性。 该瘤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1.2:1。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儿童及少年很少见。骨骺愈合前的骨巨细胞瘤非常少见,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和骨突部,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 三处发病占全部的60%-70%。发生于不规则骨的比较少见,且以脊椎为主。主要症状是患部疼痛和压痛。位于表浅部位的,早期可出现局部肿胀或形成肿块。患部功能活动受限,表面皮温升高。骨膨胀变薄时,压之可有捏乒乓球感,或有牛皮纸音。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脊椎巨细胞瘤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疼痛剧烈,肿块增大迅速,并有不同程度全身症状者,为恶性巨细胞瘤的表现。 影像学表现为好发于干骺愈合后的骨端,多呈膨胀性多房性偏心性骨破坏。骨壳较薄, 其轮廓一般完整, 其内可见纤细骨嵴,构成分房状。有的肿瘤膨胀可很明显甚至将关节对侧的另一骨端包绕起来, 这是该瘤的特征之一。肿瘤常直达骨性关节面下,以至骨性关节面就是肿瘤的部分骨性包壳,此亦为其特征之一。肿瘤有横向膨胀的倾向, 其最大径线常与骨干垂直。骨破坏区与正常骨的交界清楚但并不锐利,无硬化边。骨破坏区内无钙化和骨化影。一般无骨膜反应,或仅在骨壳与下常皮质交界处可见少量骨膜反应。良、恶性骨巨细胞瘤在x线上并无明确分界,以下几点提示恶性:①有较明显的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与正常骨交界处模糊,有虫蚀状、筛孔样骨破坏,骨性包壳和骨嵴残缺不全;②骨膜增生较显著,可有codman三角;③软组织肿块较大,超出骨性包壳的轮廓;④患者年龄较大,疼痛持续加重,肿瘤突然生长迅速并有恶病质。 木子发言: 骨质破坏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