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患者,女,16岁。发作性右侧肢体活动不灵2天(发作7~9次),发作间歇期间无症状。否认既往史。 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 平扫 ![]() 增强 ![]() ![]() wuzhenan的发言: 此患者经3周的抗感染治疗后复查——颅脑ct正常! 临床最后诊断为——脑脓肿! 谢谢各位同仁参于分析!!! 向医生 的点评: 本例最后结果为脑脓肿. 点评: ct 表现: ①平扫:左侧顶叶灰白质交界处局限性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其前内侧可见环状等密度结节影,临近脑回受压显示出轻度占位效应, ②ct增强扫描:低密度区不强化、周围可见脑回状强化,在低密度区前内侧出现环行强化灶,环壁完整,厚薄均匀一致(见下图)。 ![]() 从其ct表现来看,符合脑内小脓肿改变. 现摘录一篇相关文章供大家分析时参考. 单发小型脑脓肿的ct 诊断 周 山 左自军 于四堂 刘秀民 单发小型脑脓肿是指直径在3cm 以下的脑脓肿,是引起癫痫的常见原因之一,早期明确诊断并经抗炎治疗,大部分可获痊愈,ct 不仅能对诊断提供可靠诊断依据,而且能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对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60 例单发小型脑脓肿ct 表现与临床进行分析,以提高确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60 例中男44 例,女16 例,年龄3~47 岁,平均1712岁,以青少年发病为多,病史1 天至4 个月,大部分(80 %) 在半月之内。临床症状均以癫痫为首发和主要症状。50 例患者经抗炎治疗临床症状和病灶消失而证实,10 例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而行手术摘除经病理证实。 1.2 方法:使用飞利浦60tx —全身ct 机或prospeed ai全身螺旋ct 机,层厚10mm 层距10mm ,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造影剂使用60 %泛影葡胺,剂量:成人60~100 毫升,儿童2ml/ kg ,静脉一次性注入。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60 例脑脓肿均位于幕上,右侧半球34 例,左侧半球26 例,其中顶叶48 例,额叶5 例,额顶叶4 例,颞叶2例,枕叶1 例。 2.2 ct 表现: ①平扫:一侧半球灰白质交界处局限性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沿脑回分布,呈手指状,ct 值10 —27hu ,其内不可见或可见结节、环状等密度影,轻度占位效应, ②ct增强扫描:低密度区不强化或呈斑点状、脑回状强化4 例;环行强化灶30 例,在低密度区中出现环行强化灶,大小10~20mm ,环壁完整,厚薄均匀一致,壁厚2~5mm ,病灶位于低密度区近皮质侧27 例,位于低密度中央3 例,邻近有脑回状强化;结节状强化灶26 例,在低密度区中显示结节状强化灶,结节灶大小5~10mm ,位于皮质侧21 例,位于低密度中央5 例,邻近脑膜强化。 3 讨论 3.1 脑脓肿是指化脓菌侵入脑实质引起局限性脑内炎症并形成脓腔。病原菌侵入脑组织的途径有四条[ 1 ] : ①邻近感染向颅内蔓延。②血源性感染。③直接感染。④隐源性感染。从本组手术摘除的10 例脑脓肿标本与ct 表现相对照,无论ct 呈环行、结节状强化,其标本均含脓腔,壁由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和增生神经胶质组织组成,灶周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培养,大肠杆菌2 例,链球菌2 例,金葡菌2 例,无细菌生长4例。因此单发小型脑脓肿主要由血源性感染所致,由感染灶经血行播散而成,多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以两侧顶叶多见[ 2 ] 。本组位于幕上顶叶48 例,也符合这一机制。 3.2 单发小型脑脓肿在脑炎阶段,尚未形成脓腔与脓肿壁,ct 表现为局限性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后不发生强化或呈斑点状或脑回状强化。在化脓和脓肿壁形成阶段,由于脓肿较小,平扫脓腔和脓肿壁均显示不清,脓肿和周围水肿融合为一体,增强扫描因有充血的肉芽组织存在而呈结节状或环行强化。本组48 例强化灶位于低密度近皮质侧,这与皮质血液循环丰富有关。 3.3 脑脓肿典型的ct 表现为大片低密度伴薄而光滑的强化灶,周围伴有脑水肿,范围较大可有占位效应和其他间接征象,结合病史则诊断不难,有典型表现脑脓肿ct 诊断率达92 %[ 3 ] ,而单发小型脑脓肿因病灶不明显或隐蔽,临床表现轻,通常以头痛和癫痫就诊,临床常误诊。 单发小型脑脓肿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①脑胶质瘤侵犯脑组织部位较深,肿块相对较大,囊壁厚薄不一,囊内壁可见强化不一的或大或小的壁结节,脑瘤邻近脑膜不强化。而脑脓肿壁厚度均匀一致,由于邻近脑膜炎性浸润而强化,这是与脑瘤重要鉴别点。②单发脑转移瘤周围常有明显水肿,瘤体大小与水肿不成比例,呈现“小结节大水肿”征象,短期复查病灶明显进展,结合原发癌灶病史,可肯定诊断。③结核瘤可发生在脑实质任何部位,中央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和钙化,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增强后病灶表现为典型的“靶征”[ 4 ] “, 牛眼征”[ 5 ] 。脑底池闭塞,铸型强化,密度增高以及脑积水等改变,如有肺结核病史更进一步支持诊断。④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