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8岁,以“左下肢活动受限伴左下腹疼痛2月”为主诉入院 。查体:左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12x10cm的圆形包块、质硬,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差![]() ![]() zxd95 的发言: 1、病史:患者女,28岁,以“左下肢活动受限伴左下腹疼痛2月”为主诉入院 。查体:左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12x10cm的圆形包块、质硬,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差。 2、征象:左髂骨不规则破坏,其内侧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部分液化坏死,其外侧也见少许软组织肿块影(提示已穿破髂骨,缺少骨窗)。 3、诊断:左髂骨恶性肿瘤,以软组织肿块为主的骨破坏,年轻人,纤维肉瘤可能性大。 4、鉴别:溶骨性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转移瘤等。 5、建议穿刺活检。 lkc8963的发言: 1、病史:患者女,28岁,以“左下肢活动受限伴左下腹疼痛2月”为主诉入院 。查体:左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12x10cm的圆形包块、质硬,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差。 肿块巨大但出现症状才2月有两种可能:肿块生长本身是缓慢的只是增大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症状或者是病变从开始到就诊时只有两月左右属于生长迅速者,后者可能性小。 2 征象:左髂骨不规则偏心性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块向腹腔内突出,密度不均匀,部分液化坏死,瘤内有少许点状钙化,瘤外见骨膜反应,其外侧也见少许软组织肿块影。内侧软块最大的特点是边缘清晰轮廓光整,有浅分叶;骨质破坏的特点是偏心呈挖掘式或切削式,部分层面示中度膨胀;软块与骨块不呈比例,从影像特点可以定为病变源于骨内。 3 诊断:年轻患者扁骨挖掘式破坏+巨大规则软块其内示点状钙化及囊变坏死+软块与骨块不呈比例+骨膜反应,首先考虑良性肿瘤恶变或恶性病变,软骨类肿瘤>肌源性肿瘤>嗜酸性肉芽肿>其他,确定病理性质较难。鉴别主要有巨细胞瘤(无钙化,软块与骨块呈比例,膨胀更著)、骨肉瘤(年龄偏大,无明显瘤骨及典型征象)、肌源性肿瘤(肿块与骨块呈比例,但多无钙化,软块可以类此病改变)、嗜酸性肉芽肿(年龄符合,多无钙化,骨质破坏特点符合)、纤维肉瘤(年龄太小,肿块与骨质破坏多对称)、表皮样囊肿恶变(可有如此表现)。 建议:穿刺检查。 鱼骨头的发言(结果): 病理报告:切片镜下为血凝块、纤维结缔组织及肉芽组织,其内可见陈旧性出血,有少量多核巨细胞。 患者后来转到大医院手术证实肿瘤组织膨出骨质外并突入腹腔,内为空泡性,陈旧性血液,分房状. 最后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 鱼骨头的点评: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属非肿瘤性病变,大多数骨病理学家认为abc是在原发病灶基础上发生的一种继发性血管性改变,在病变的退化过程或由于外伤等诱因,使病灶内形成异常的动静脉交通,通过血液动力学作用形成骨的反应性改变。病理上囊肿由充满血液的互相交通的海绵样腔隙组成,外面包绕一薄壁的囊状骨壳,上覆骨膜和由骨膜形成的薄层骨,血池间有棕红色纤维组织间隔。abc发病年龄大多在20岁以下,女性略多于男性,一半以上的病变发生于长骨,其次为脊柱,而骨盆占扁骨病变的一半。ct表现为:病变呈囊状膨胀性骨破坏,骨壳菲薄,其内面凹凸不平,有多数骨嵴。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区可有硬化,并可见液—液平面。液—液平面征象是abc特征性表现[1~2],是因为囊内血流绶慢以致出现血液分层现象,血液有形成份沉淀;为了更好显示液液平面,最好让患者静止10分钟再扫描[3]。tsai[4]认为液—液平面还可见于其它数种疾病,但多数资料表明液液平面仍以abc的出现率最高。 病例来源: ct2611。由鱼骨头发布: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9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