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右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

2006-4-8 21:14| 发布者: whli| 查看: 3043| 评论: 0

女25岁,右膝关节轻微疼痛.曾有外伤史




听蝉观竹发言:
典型的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
病变部位:是右侧股骨下端内髁后内侧缘,股骨内髁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影像表现:右侧股骨下端内髁后内侧缘见斑点状密度增高的骨碎片,相应部位内髁表面见硬化改变;
本病发病年龄多在11-25岁,多有外伤史,临床出现疼痛,但一般较轻微。而本病例病史:“女25岁,右膝关节轻微疼痛.曾有外伤史”,与之相符。

wawaquan发言:
剥脱性骨软骨炎(ocd)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区域性关节软骨及其深层的骨质缺血坏死、并与周围健康骨质分离为特征的一类关节疾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关节,但以膝关节发病最为常见。剥脱性骨软骨炎很容易与骨软骨骨折(ocf)混淆。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ocf多由外伤引起,致骨折块分离和关节腔出血,分离线通过正常骨;而ocd骨块剥离过程逐渐发生,分离线通过缺血骨。ocf早期x线平片便可发现,但发现较晚时则容易误诊为ocd。ocd被广泛认为是引起青少年和成人膝关节症状的原因之一,目前尚不能对ocd进行满意的治疗。
  1 病因
   1.1 创伤 大部分学者支持ocd的创伤理论。paul通过临床调查认为外伤引起的骨软骨或软骨下骨骨折导致了骨软骨的逐渐剥离。从x线平片上看,一些具有膝前部直接外伤史的ocd患者同骨软骨骨折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表现相似。由于ocd好发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部分,fairbank提出股骨内侧髁在膝关节逐渐伸直过程中产生内旋与胫骨内侧隆突反复撞击,使其外侧面发生损伤。aichrooch通过尸体解剖发现,膝完全屈曲时髌骨内侧关节面与内侧髁接触区正是ocd的好发部位,膝屈曲时髌股关节面压力增大,反复撞击下也可能发生ocd。cahill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提出ocd是一种在压应力下发生的骨折。也有人认为创伤不大可能引起ocd,因为ocd基本上局限于膝关节一定的部位,而非随机分布。总之,无论是直接、间接或微损伤,是否为ocd病因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1.2 缺血坏死 支持局部缺血理论者认为由于软骨下骨某一区域血供中断,导致区域性骨质坏死,最后死骨和覆盖其上的关节软骨逐渐与周围健康骨质分离。对于局部缺血的发生原因有很多种解释,但基本上都集中于营养血管的栓塞。目前来看,由于股骨末端并非终末动脉供应,而且其浅层骨质血供非常丰富,松质骨内有许多吻合支,加之又未发现血管栓塞的证据,这使得栓塞缺血理论缺乏有力的证据。但如maziers在一项实验中所示,年龄较大的患者有可能存在软骨下骨骨小梁终末动脉血供不足及周围吻合太差所致的ocd。
  1.3 骨骺发育异常 ocd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发现于成人,一种发现于儿童及青少年。caffey 等认为儿童ocd主要由骨骺发育异常所引起。他们用x线检查了147例3~13岁儿童的膝关节,发现61%(男)和41%(女)的人股骨远端骨骺形状不规则。主要包括3种类型:①骨骺表面不规整,很少有骨化中心分离。②骨骺轮廓呈明显的火山口状,但未见二次骨化中心。③同②,但火山口内充填二次骨化中心。其中最后一种类型已类似于ocd的x线表现。ribbing发现10岁以下儿童x线检查二次骨化中心的位置正好与ocd好发部位相吻合。这些情况表明,股骨髁二次骨化中心在生长过程中对创伤和缺血可能很敏感,随时都有发展为ocd的可能。
  1.4 其它因素 许多人描述了ocd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认为ocd可能属于骨骺发育异常中的一个亚群,因为在ocd患者均能发现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而后者又被证实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近来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ocd发病中表现不确定,影响很小。

结果:
这个病例我们也考虑是剥脱性骨软骨炎
剥脱性骨软骨炎(ocd)又称konig病、脆性骨软骨病。为关节软骨下骨质的局限性出血坏死。创伤为主要原因。病理:创伤或其他因素导致局限性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组织的损伤形成坏死骨片。临床:好发青少年,好发部位是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部-非持重部位。影像表现为位于关节软骨下卵圆型高密度或正常密度骨片。局部可见相应大小的骨质缺损区。鉴别诊断:1自发性骨坏死
2撕脱骨折
3游离体
4正常变异


病例来源: ct2783 。由whli发布: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1034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