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2,左侧大腿疼痛一周.![]() sdqzwyx发言: 左股骨中段示类圆形略分叶状囊性透光区,边缘较清,局部骨干轻度膨胀,囊内密度稍示不均,似示斑点状钙化,诊断:左股骨良性囊性病变。 1 内生软骨瘤:发生于骨髓腔,在骨内形成球形或椭圆形破坏区,无骨膜反应,其内钙化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可能性较大。 2 急性骨髓炎:破坏一般呈筛孔样,一般有明显的骨膜反应,临床有典型感染症状,可以排除。 3 慢性骨髓炎:广泛骨质硬化,可见死骨,一般有急性骨髓炎发展而来,也不太支持。 4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以囊状膨胀性改变、磨玻璃样改变、丝瓜瓤样改变、虫噬样改变,不能完全排除。 5 非骨化性纤维瘤、骨巨细胞瘤等都好发于骨端或干骺端,另外膨胀一般更明显,可以排除。 6 骨囊肿:小的囊肿可不引起皮质变薄,亦不发生膨胀性改变,在骨的中心形成一个较大的囊状破坏区,一般边界十分清楚,有可能。 综上所述:内生软骨瘤>骨囊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向医生发言: 左股骨中段膨胀性改变,其内有一顺长轴发展的椭圆形骨质密度减低区,周边有轻度硬化,未见明显骨膜反应。 诊断:左股骨中段骨脓肿(brodie骨脓肿)。 分析:虽然楼主提供的病史中患者症状仅一周,但从病骨有膨胀性改变和硬化的边缘来看,显然病程不止一周而是一个慢性过程。象这种影像改变,最多见的是brodie骨脓肿。 brodie骨脓肿作为骨髓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开始钝痛,呈慢性经过;急性发作时,可呈现急性炎症系列症状。多半有局限性压痛,热感,有时无任何异常现象。化验炎症反应轻,有时完全没有。x线多在长管状骨的骨骺部及干骺部,有骨密度减低区,边缘硬化,病灶的周围可有稍广泛的骨硬化。但有的症例骨透亮像(密度减低区)出现,但边缘硬化不出现。本病需 与以下几种骨病相鉴别: 良性成软骨细胞瘤:多发于骨骺部,伴有边缘硬化的骨密度减低区,这一点与brodie骨脓肿相同。但是,良性成软骨细胞瘤,可见在骨密度减低区内,有不规则的钙化灶,周围的骨硬化与 brodie骨 脓肿相比,较局限。 非骨化性纤维瘤,软骨粘液纤维瘤:发生在长管状骨的干骺部。骨密度减低区多半成分叶状, 细的边缘硬化是特征。后者是极少见的肿瘤。 骨样骨瘤:多半发生在长管状骨的骨干部。这种情况,与骨髓炎的鉴别不成问题。但是,发生在扁 平骨、短管状骨时,病灶和周围的骨硬化像与brodie骨脓肿的鉴别困难(症例8)。成软骨细胞瘤, 相当于病灶骨密度减低区内更明了。骨样骨瘤强烈疼痛是特征。 骨内神经节:多半发生在近关节的骨骺部,伴有边缘硬化,常须手术才能鉴别。 结果: 病理结果:嗜酸性肉芽肿 向医生点评: 这个病例之前我是诊断错了的。 现回过来分析一下该例骨髓腔内病变的边界虽较清楚,但髓腔内破坏区边缘反应性骨增生并不明显,这一点不大支持骨脓肿而更支持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骨嗜酸性肉芽肿 本病少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多于女性,可发生于全身骨骼,以颅骨为多见。临床发病较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多以局部肿块伴疼痛来就诊。单发多见,可发展为多病灶。血嗜酸性细胞增加,常在4-12%之间。病理见多种细胞成分,含大量的成熟嗜酸性细胞和/或嗜酸性灶性脓肿为其特点。也可见泡沫细胞和巨细胞,晚期见结缔组织增生。 骨嗜酸性肉芽肿发病年龄,部位及病程不同,其影像学表现亦具多样性: (1) 长骨病变常位于骨干或干骺端,髓腔内见单房或多房溶骨性破坏,穿破骨皮质后可形成平行状或葱皮样骨膜反应,使骨干增粗。儿童长骨髓腔内病变的边界多较清楚,但髓腔内破坏区边缘反应性骨增生并不明显。经过随诊观察,在儿童长骨病变的早期和活动期,骨膜增生可更明显,随病变进展骨膜增生的内层亦可继续被破坏。尽管如此,髓腔内破坏区边缘的反应性骨增生仍不明显,以此可与慢性骨脓肿或骨样骨瘤相区别。后两者在骨破坏的周围除有骨膜增生以外,髓腔内反应性骨增生也很明显。在病变自限修复或治疗好转、纤维化、骨化时,病变缩小,周边可有不同程度硬化 。 (2) 脊柱病变可单发或多发,椎体可呈楔形或完全变扁呈钱币状,亦可呈溶骨性破坏,很少累及相邻的椎体,椎间隙正常或略变窄。ct及mri 可多层面显示椎体及附件的溶骨性破坏,椎体的溶骨性破坏常累及一侧椎弓根。同时还可清楚显示椎旁的软组织肿胀和包块,亦可显示椎管内受累的情况。发生于颈1 ,2的病变常常引起椎体脱位。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所致扁平椎经保守治疗后也可恢复到一定高度,说明脊柱嗜酸性肉芽肿也有自限或自愈倾向。 (3) 颅骨的病变常呈类圆形或卵圆形骨缺损,病灶自板障向内外板侵蚀,边界可清楚,同时伴软组织包块。 (4) 骨盆,颌骨,肋骨及肩胛骨以溶骨性破坏为主,其中髋臼破坏区上缘反应性硬化为诊断本病的重要征象 。颌骨常出现悬浮齿征,这些征象都有助于本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