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胰腺囊性-实性肿瘤

2007-1-4 04:51| 发布者: yanshusir| 查看: 1624| 评论: 0

这个病人女性,一直在矿区生活,未接触牲畜及宠物,平素无异常,只是最近一段发现右肋骨下触及包块,直立可触及,仰卧消失,无疼痛,异常感觉,平常有便秘。b超提示有包块,怀疑是包虫或者其他。血压正常,一切均正常。
我考虑是不是平滑肌瘤!

病理结果,胰腺少见的囊性-实性肿瘤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5-11-3 16:35:13 修改过]










zjwxjh发言:
图像挺清晰,0.3t开放式的机器做成这样挺让人觉得佩服的,但冠扫的矢状位的图像偏少,首先该病例定位是个问题,开始我觉得为肾上腺的病变,但仔细看来,右侧的肾上腺显示的挺好,如果考虑平滑肌瘤的话,来源于小肠?但又无相关症状,本人考虑腹腔内的肿瘤可能性大些,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异常强化,考虑畸胎类肿瘤可能性大吧或者为错构瘤?如果有了病理请及时通知一下,多谢!!

影象王发言:

1.病变定位:
首先病变定位是关键,病变大部分基底均附着于胃窦与十二指肠交界区域的外侧壁,肝脏及胆囊受推压,这样就排除了来源于肝脏的可能;我们诊断定位于什么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诊断结果,病变大部分基底均附着于胃窦与十二指肠交界区域的外侧壁,那么我考虑来源于胃肠道浆膜下的间质瘤可能性大。中伴坏死或囊变。
2.病变定性:
间质瘤大部分为恶性,少部分为良性,所以我多考虑恶性可能。最新的病理研究证明属于真正的平滑肌瘤或肉瘤是非常少的,而大多是间质瘤。其病理起源为胃肠道幼稚的间充质细胞在分化为血管、淋巴管、神经及平滑肌等的某个环节异常增生,即形成某个病变,而很少有来源于胃肠道成熟的平滑肌细胞形成的肿瘤。

肿块越大,定位就越困难,结合ct表现,也不能除外腹腔来源的肿瘤。病灶处在胆囊胃窦内侧、十二指肠下腔静脉前内侧及胰腺后方,病变接触的器官比较多,对定位造成较大困难。

听蝉观竹发言:
我同意间质瘤的诊断,肿瘤来源于胃十二指肠。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种独立的肿瘤,临床并非十分罕见。对gist的组织发生、病理特征、临床特点、诊断依据,以及分子靶向药物imatinib治疗进展做一简要叙述,对临床肿瘤学工作者会有一定帮助。
1.gist的概念 肿瘤位于胃肠道,组织学形态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免疫组化表达kit蛋白(cd117)阳性。遗传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起源于间叶源性肿瘤。肿瘤还可发生于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或腹膜后,均具有与gist形态学、免疫表达及分子遗传学的相同特征。但发生于胃肠道及腹腔以外者有以上特征的间质瘤则十分罕见。
2 gist研究历史 1960~1980年发现来自胃肠道间质来源的梭形及上皮样细胞肿瘤,被认为是平滑肌肿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并被who分类列为上皮样平滑肌肉瘤。至80年代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开展以后,发现免疫表型desimin多为阴性,smooth muscle actin(sma)阴性或灶性阳性,s-100蛋白常为阴性或局部弱阳性。电子显微镜发现不显示典型的肌性和神经性的特点。1983年mazur和clark研究确定以胃肠道间质瘤(gist)命名这类肿瘤。[1]1993年将cd34做为gist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标记物。[2]1998年hirota发现gist c-kit基因功能获得突变。kit蛋白产物(cd117)是gist的高特异性的标记物。这些研究成果对确切判定gist临床诊断有十分重要价值。
3 gist的组织起源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光镜从组织形态学观察gist与胃肠道平滑肌瘤和神经源肿瘤相似,认为是起源于平滑肌或神经组织。90年代以后免疫组化以及电镜技术发现gist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非定向多潜能间质干细胞,是具有c-kit基因突变和kit蛋白(cd117)表达为生物学特征的独立的间质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 gimt)与gist概念与所含肿瘤范围不同,gimt中约73%为gist,其他gimt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脂肪瘤、神经鞘瘤和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gastrointestinal autonomic nerve tumor, gant)等。

4 大体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