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3岁。右侧颈上部及颌下腺区见一包块,有7、8年余,逐渐性增大,边缘清楚,表面不平。 颈部ct扫图像如下: ![]() ![]() ![]() ![]() ![]() ![]() ![]() ![]() ![]() ![]() ![]() ![]() ![]() ![]() ![]() ![]() ![]() 向医生发言: 结果:穿刺病检结果:(右侧颌下腺)圆柱瘤。 光影相伴点评:涎腺圆柱瘤 又称涎腺腺样囊性癌,圆柱瘤型腺癌。多见于小涎腺及颌下腺,较少见于腮腺。主要由导管型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根据瘤细胞不同的排列形状和大小,分为筛状型,管状型和实体型等。肿瘤生长较慢,平均病程为2~3年,浸润性强,显微镜下常见有神经的累及,肿瘤常沿血管神经束向远处扩展,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及骨的浸润。临床上可出现早期神经受累症状如疼痛、麻木感、舌下神经麻痹等症状。发生在腭部的腺样囊性癌最多见,可累及硬腭骨质。腺样囊性癌血行转移较为常见,特别是肺转移更为多见,几占病例的一半。颈部淋巴结转移少见,约在15%左右,且常与肿瘤复发同时出现,但即使发生肺转移,仍可带癌生存数年。 腺样囊性癌常由于病程发展较慢,而被误认为良性肿瘤。但其具有高度的浸润性,特别是沿血管神经束的扩展,肿瘤复发常同时出现肺转移。因此,首次治疗必须充分估计上述的特点,制定正确的处理方案。广泛的根治性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发生在腮腺应作包括面神经的根治性全腮腺切除术,并注意沿血管神经束的追踪切除,直至切端冰冻切片阴性为止。颌下腺、舌下腺及腭部小涎腺的腺样囊性癌,应将贴近的骨质及神经束切除。由于其颈部转移率低,不需作选择性颈淋巴根治性切除术,大块的肿瘤组织对放射并不敏感,但术后亚临床状态肿瘤可辅以放射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大约在50%左右。 原贴地址: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45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