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1例

2009-8-13 08:15| 发布者: | 查看: 3206| 评论: 0

[center]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1例[/center]
[center]汪晶,孔祥泉,徐海波,等.[/center]
[center]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center]

患儿,男,8岁。上腹阵发性钝痛并腹胀1月余。当地医院ct检查示肝脏巨大占位性病变,密度不均匀,考虑为肝母细胞瘤可能。体检:右上腹膨隆,肝脏上级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界平脐,质硬。右肾区叩击痛阳性。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114u/l(正常参考值:<40u/l),天冬氨酸转氨酶107u/l(正常参考值:<40u/l)。
mri平扫示:肝脏增大,肝左内叶及右前叶巨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9x15x13cm。t1wi以低信号为主,内见少许稍高信号(图1)。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假纤维包膜呈低信号(图2)。增强后扫描,肝动脉期肿块不均匀强化(图3),延迟期持续强化。肝门结构及右肾受压后移。腹膜后见一直径为1.5cm淋巴结影,轻度强化。mr拟诊:肝内巨大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肝母细胞瘤卒中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血管内皮细胞肉瘤不除外。
手术及病理所见:肝右叶为肿瘤占据,右肝膈面肿瘤向外突出生长,有破溃,质软,可见出血及坏死,包膜境界清晰。腹膜后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病理所见:瘤细胞多为梭形,弥漫分布,呈间质性肉瘤样组织,无明确分化方向。病理诊断: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

讨论
肝脏ues是极为罕见的起源于肝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肿瘤多表现为位于肝右叶的囊实性肿块,以囊性成分为主。有压缩的假纤维包膜包裹形成囊腔。
ct表现以巨大单囊或多囊性病灶为主,ct值接近于水,增强后实性部分可轻度强化。mr表现肿块内大部分呈t1wi低信号,与脑脊液的信号强度相似;肿块内出现t1wi高信号,病理证实为出血组织;几乎所有肿块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后肿块周边可强化,坏死区无强化。本例的mri表现较为典型。mri多方位成像有助于观察肿块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有无周围组织浸润;t1wi高信号较ct更能敏感提示肿块内出血;t2wi能清晰显示肿块内囊变液化的程度及假性纤维包膜,对评价肝门静脉、胆管有无压迫或侵犯有重要意义。
本病需与肝母细胞瘤、原发性肝癌等儿童好发的肝脏肿瘤及肝间叶错构瘤鉴别。肝母细胞瘤多见于1-2岁的婴幼儿,以甲胎蛋白增高为特征,肿块常伴坏死、出血及钙化;多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t2wi呈“石榴样”改变。原发性肝癌见于较大儿童,多为实性肿块并伴有肝硬化,甲胎蛋白阳性;肝间叶错构瘤是一种肝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肿瘤样畸形,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无肝炎和肝硬化,是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或伴有间隔的囊性肿块,壁薄光滑。此外,还应考虑肝囊腺癌、肝横纹肌肉瘤和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等疾病。


原文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12):133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