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脐疝1例[/center] [center]金玉莲,陈巨坤, 籍晓桃[/center] [center]北京市石景山医院ct&mr中心[/center] 【病历简介】 患者,女,69岁。1年余前开始出现脐左侧包块,站立或腹压增高时出现,直径约12cm,无疼痛,边界光滑,平卧或用手还纳后可消失,未治疗。1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包块突出,不能还纳,伴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无发热,精神差,无排气、排便。 查体:体温36.4°c,脉搏88次/min,呼吸频率21次/min,血压21.5/12kpa(160/90mmhg)。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存存,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腹部浅静脉无曲张,脐左侧有一直径约12cm包块,质软,表面皮肤红,触痛明显。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扣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示wbc 7.55×10^9/l、n 0.909、l 0.048。 b型超声示腹部隆起处探及8.0cm×4.3cm团块,内见肠管回声,直径粗约3.4cm,内见小肠、肠襻及肠管积液,肠壁上未见明确血流信号。b型超声诊断:脐部隆起处包块内为肠管(可疑肠管坏死)。 腹部ct扫描定位像示小肠肠襻明显扩张积气(图1)。脐左侧脂肪层内一类椭圆形囊样病变,大小约4.6cm×7.0cm,壁薄,边界清晰,其内可见液体密度影,液体中可见漂浮肠襻,自腹腔疝入脐内形成疝囊向腹壁外突出,内大量液体密度影及气泡影。病变左后方可见近端肠管与囊内肠管相连,且近端肠管内有大量积气,邻近病变肠管呈鸟嘴样改变,少量腹水(图2)。病灶右后方可见远端肠管与囊内肠管相连,且肠管呈萎陷改变(图3)。邻近肠系膜可见“缆绳征”(图4)。增强后扫描,囊内肠管仅有轻微增强,增强程度,明显低于腹腔内正常肠管增强程度腹腔内可见液体密度影(图5)。ct诊断:(1)肠梗阻;(2)脐疝(疝内容物为小肠,嵌顿、坏死可能);(3)腹水。 手术:自脐左侧纵切口,长约15.0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见疝囊,切开疝囊,见疝内容物为肠管,肠管发黑、坏死,疝环约4.ocm×2.ocm。腹水约2000ml。打开疝环,切除坏死小肠约12cm,行端端吻合。手术诊断:小肠脐疝嵌顿、坏死。 病理:肉眼所见示小肠一段,长16cm,直径3cm,表面红褐及灰红;切面,肠壁高度淤血,粘膜皱襞消失,肠壁厚0.2~1.ocm。病理组织切片示小肠出血性坏死(图6)。 【讨论】 脐疝是疝囊通过脐环突出的疝,分成人脐疝和小儿脐疝两种。成人脐疝为后天性疝,占成人腹壁疝的6%。其病因除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郜结缔组织薄弱外,主要是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存在,如多次妊娠、腹水等,腹腔脏器由脐环处向外突出至皮下而形成。本病多发生于中年肥胖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3,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小肠或结肠。由了疝环狭小,成人脐疝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孕妇或肝硬化腹水者,如伴发脐疝, 有时会发生自发性或外伤性穿破。小儿脐疝较多见,发病原因是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不够坚强,在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发生。多为易复性。疝囊颈一般不大,但较少发生嵌顿和绞窄。本例为成年患者,疝内容物为小肠伴嵌顿、坏死。 ct可以清楚地显示脐疝的位置、大小、疝内容物及其与腹腔内脏器的关系,有助于发现疝是否发生嵌顿或绞窄。ct特点是:(1)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脐疝入皮下,腹腔内肠系膜可见“缆绳征”;(2)疝内容物为小肠肠管时,内容物内多有气体及液体,近端小肠肠腔扩张,直径大于3cm或更大。(3)ct增强扫描,若疝囊内肠管管壁明显强化,说明肠管血运尚可,反之则说明肠管发生绞窄坏死。 本例提示如患者突发疼痛,疝囊及内容物不可复:ct表现疝囊内肠襻肠壁水肿增强较淡,低于腹腔内正常肠襻肠壁,疝囊内有较多液体,肠腔内肠襻梗阻,则应诊断为疝囊内肠襻嵌顿、绞窄、坏死。 ![]() ![]() ![]() 【图片说明】 图1 ct定位像示小肠肠襻明显扩张积气。 图2 ct平扫显示脐左侧脂肪层内可见一类椭圆形囊性病灶,大小约4.6cm×7.ocm,壁薄,边界清晰,其内可见液体密度影,液体中可见漂浮一段肠管,自腹腔内经脐突人此囊内,肠管内可见大量液体密度影及气泡影。病变左后方可见近端肠管与囊内肠管相连,且近端肠管内有大量积气,邻近病变肠管呈鸟嘴样改变。 图3 病灶右后方可见远端肠管与囊内肠管相连,且肠管呈萎陷改变。 图4 ct腹膜窗示邻近肠系膜可见“缆绳征”。 原文出处: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3):236-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