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小儿前列腺横纹肌肉瘤1例[/center] [center]胡佳寿,田洪梓,孙金凤,等.[/center] [center]山东省烟台市解放军第107中心医院影像中心[/center] 男,8个月。尿少,尿时费力1个月,加重4天,无尿半天。第一胎,足月顺产,体重3.2kg,无产伤及窒息史。母亲妊娠期无疾病史,生后母乳喂养。按时行计划免疫接种,无不良反应。 体检:小腹部明显膨降可触及一巨大包块,质地硬,表面尚光滑,边界清,有压痛。直肠指诊:直肠黏膜光滑,前方可触及一质硬包块,表面光滑,指套退出染血。 肾功、电解质:尿素氮3.2mmol/l,钾4.9 mmol/l,钠143.1mmol/l,氯1 10.1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7.5mmol/l。血常规:血白细胞14.2×10^9/l,中性0.359,淋巴0.53,血红蛋白74g/l。 b型超声示右肾中央集合系统分离约1.5cm,左肾中央集合系统分离约1.0cn,脐下可探及一大小约10.ocm×6.6cm的实性包块,回声不均匀(图1)。 ct平扫示下腹部及盆腔一大小约10.ocm×8.ocm×27.ocm的软组织肿块影(图2),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周围组织结构明显受压移位。膀胱内尿潴留,双侧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增强扫描早期肿块明显不均匀增强(图3)。ct诊断为前列腺恶性肿瘤,肉瘤可能。 手术:见肿瘤来自直肠和膀胱之间,表面血管丰富,膀胱顶部及后壁与肿块粘连紧密,肠管被挤压上升,双侧输尿管下段与肿瘤粘连紧密,远端扩张,肿瘤基底部位于前列腺位置,沿前列腺表面将肿瘤切除。 病理:瘤组织呈束状交错排列,瘤细胞呈梭形,部分呈多边形,胞浆宽,胞核大小不一,异型性显著,可见大核、怪异核、多核及瘤巨细胞,瘤组织血管丰富,并见散存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多形型横纹肌肉瘤(图4)。 【讨论】 前列腺肉瘤是泌尿系少见的恶性肿瘤,国内报道占前列腺恶性肿瘤的2.7%~7.5%,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其病因不清。起源于生殖束的中胚层,包括午非管和苗勒管的终末部分。 横纹肌肉瘤起源于横纹肌母细胞,生长迅速。组织学将横纹肌肉瘤分为4型:(1)胚胎型(65%),多见于泌尿生殖系统及头颈部,瘤细胞由梭形横纹肌母细胞和小网细胞组成;(2)腺泡型(20%),多见于躯干、四肢和会阴部,瘤细胞由梭形横纹肌母细胞和大圆细胞组成;(3)多形型(1%),又称成人型,小儿极为罕见,见于躯干及四肢,瘤细胞由较大的带状或网球拍状的多形细胞组成;(4)混合型,多为胚胎型和腺泡型混合。本例为多形型,极为罕见。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主要发生在幼儿期至学龄前期,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进行性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其生长速度极快。本例肿瘤巨大,实属罕见,肿块填满整个盆腔,压迫膀胱三角引起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肿块压迫、侵犯直肠导致大便不畅,或产生肛门坠胀感,全身症状少见。直肠指诊,若肿块较局限,可触及明显增大的前列腺,表面凹凸不平,质软;本例肿块巨大,直肠指诊时较难确定肿块来源。 临床将前列腺肉瘤分为iv期:ⅰ期:肿瘤局限,能完全切除,区域淋巴结阴性,ia:肿瘤边缘镜检阴性,ib:肿瘤边缘镜检阳性;ⅱ期:肿瘤浸润到邻近组织,区域淋巴结镜检阴性,ⅲ期:肿瘤扩散到邻近组织,区域淋巴结镜检阳性,iv期:远处转移。本例临床分期为ⅱ期,肿瘤巨大,浸润膀胱壁及下段输尿管,区域淋巴结镜检阴性。可通过经皮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前列腺体积常明显增大呈分叶状,多表现为混杂密度,内可见低密度的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实质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增强,常侵犯膀胱、盆底、直肠及周围脂肪间隙,并发生远处转移。本病主要与前列腺癌、前列腺脓肿等鉴别,前列腺癌发展较慢,病灶局限,主要位于前列腺外周带,呈低密度影;前列腺脓肿多继发于前列腺炎。 ![]() 【图片说明】 图1 b型超声示肿块呈不均匀强回声。 图2 ct平扫示盆腔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欠均匀,边界清楚,前方膀胱尿潴留。 图3 经导尿管导尿后,ct增强扫描早期示肿块内明显不均匀增强。 原文出处: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5):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