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纵隔错构瘤一例[/center] [center]董江宁,杨荣芝,吴寒梅,等.[/center] [center]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center] 患儿男,11岁。刺激性咳嗽1周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msct平扫:左前上纵隔巨大囊实性肿块,约11 cm×8.ocm×7.5 cm大小,向上延伸到颈根部,密度不均,以实性成分为主,平扫ct值49~51 hu,其内见小点状钙化,未见脂肪密度影(图1)。ms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ct值约75 hu,并见明显强化的异常血管团,囊性部分无强化(图2);静脉期高密度血管影仍明显强化,与同层血管密度相似,肿块实性部分持续强化,延迟期有充填。多平面重组(mpr)示肿块沿大血管间隙浸润生长,上纵隔大血管被肿块包绕,向上延伸到颈根部(图3)。ct诊断:前上纵隔囊实性肿瘤,累及下颈部,考虑脉管性肿瘤或畸胎瘤。 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前上纵隔,突向左侧胸腔,大小约12 cm×7 cm×7 cm,表面多个囊性突起,质软,边界清,触之能活动,瘤体与左侧膈神经、无名静脉、主动脉弓降部均粘连。逐一分离、切除肿瘤送病检。 术后病理:镜下见大量平滑肌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结构、脂肪组织和少量淋巴组织(图4)。免疫组织化学:cd34(+),s-100(+),sma(+),ck(-)。病理诊断:纵隔错构瘤(累及下颈部)。 【讨论】 纵隔错构瘤罕见,可发生在纵隔任何部位。患者一般无特异性症状,肿瘤增大后可压迫神经、食管或气管,出现胸痛、进食哽噎和咳嗽等症状。本例因气管受压后出现刺激性咳嗽而就诊。 错构瘤病理类型可分为以下4种:(1)软骨型。肿瘤为灰白色,瘤组织主要由透明软骨及间质结缔组织构成。(2)血管淋巴型。肿瘤为浅黄色或棕红色,瘤组织由成熟的淋巴细胞排列成滤泡样结构,滤泡无生发中心,其中央类似胸腺样小体呈同心圆样排列。(3)纤维脂肪型。肿瘤呈灰白色,瘤组织主要由纤维脂肪组织构成,并可见排列杂乱的支气管样组织结构,如同肺错构瘤。(4)混合型。由上述多种组织成分混合而成。 错构瘤的组织成分不同,其影像表现也不一样。本例属混合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基本反映了错构瘤的病理基础及影像学表现特征,既有明显强化的血管结构,也有实性软组织和囊变成分及钙化组织。本病主要需与纵隔其他肿瘤如胸腺瘤或侵袭性胸腺瘤、畸胎瘤等鉴别。对不典型的纵隔错构瘤,最后诊断仍有赖于病理。术前影像学检查不仅有助于定性、定位诊断,还能显示肿瘤与纵隔、颈根部大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信息。 ![]() 【图片说明】 图1 左前上纵隔巨大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 图2 ct增强动脉期扫描: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ct值约75 hu,囊性部分无强化,肿块内见明显强化的血管结构 图3 mpr。肿块在前上纵隔大血管间隙生长,向上延伸到颈根部 图4 镜下见大量平滑肌细胞、厚壁血管结构、脂肪组织和少量淋巴组织(he×100) 【原文出处】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2):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