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ct诊断经系膜小肠内疝一例[/center] [center]赵升,李鹏,吕梁,范东[/center] [center]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center] 患者男,51岁。因腹痛12 h伴呕吐2次入院。腹痛为无明显诱因突发性腹痛,呈进行性加重,呕吐2次,呕吐物未见血块,大便2次,无血便。既往:于1个月前行过阑尾切除术。专科检查:腹平坦,右下腹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手术切口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可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淀粉酶均为正常。腹部螺旋ct平扫(图1、2)及增强扫描(图3、4):右下腹见扭曲、聚集回肠肠袢,肠壁无增厚,肠袢内无积气、积液扩张。聚集肠袢间见小肠系膜及血管,升结肠略向内移位。小肠系膜及血管移位明显,邻近小肠积液扩张。腹腔积液。ct诊断:(1)经系膜小肠内疝;(2)回肠肠系膜扭转,合并小肠不完全性肠梗阻。 于急诊全麻下对患者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系膜及回肠粘连于阑尾切口周围,与后腹膜形成三指宽裂孔,距回盲部约20 cm处,约70 cm长小肠疝入粘连裂孔至右髂窝,并形成系膜扭转。疝入小肠发紫,系膜有出血。松解复位后,观察肠血供正常,肠蠕动好。腹腔内约有100 ml渗出液。 【讨论】 腹内脏器经由腹腔内正常或异常的孔隙转离原有位置进入腹腔另一腔隙内即构成内疝。内疝发生率低于1%,但其引起的小肠梗阻占肠梗阻发病率的5.8%。 经肠系膜疝系肠管经小肠系膜或结肠系膜缺孔的疝出,为后天性,无疝囊,约占全部内疝的8%。其可分为经结肠系膜疝和经小肠系膜疝,前者较为常见。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可发生在成人及儿童。在成人中,病因多为医源性,此外还可因创伤或炎症所致。成人肠系膜裂孔疝有93%左右发生于术后数月(一般为术后235天左右)。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肠梗阻多为粘连引起。 经肠系膜疝多发生肠梗阻,且较其他类型内疝更易发生肠扭转,从而导致肠绞窄、缺血,甚至坏疽,致死率高。 肠系膜裂孔疝,ct扫描除一般肠梗阻征象外,blachar等认为有以下两个较典型征象:(1)团块状肠袢聚集在腹腔周围、结肠旁边,伴横结肠向中腹后下移位。(2)网膜脂肪移位,梗阻肠袢压迫甚至直接触及腹壁。此两者为ct诊断的重要征象,敏感性分别达到85%和92%。如存在肠扭转,可见“闭袢征”、系膜血管扭曲症及“漩涡征”。偶尔也可见腹腔积液及肠壁增厚。 本例患者以急腹症就诊,症状及体征和相关既往手术史为诊断肠梗阻提供了依据,ct检查所示右下腹部肠袢聚集呈团状,系膜及血管随之移位聚集,结肠内移,邻近近端小肠积液及腹腔内积液等征象均较为典型,因而术前得以正确诊断。ct以其应用广泛、成像速度快及多维成像技术如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优点成为诊断内疝的首选方法。 【图片说明】 图1、2 腹部ct平扫。右下腹部小肠袢扭曲,聚集呈团块状,接近前腹壁(图1斜箭所示),系膜随之移位(图2横箭所示),升结肠(图1横箭所示)向内移位 图3、4 腹部ct增强扫描。聚集肠袢间见小肠系膜及血管,小肠系膜及血管移位明显(图3横箭所示),邻近小肠积液扩张(图4横箭所示) ![]() 【原文出处】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5):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