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肝脏纤维肉瘤一例

2010-5-28 07:38| 发布者: | 查看: 1804| 评论: 0

[center]肝脏纤维肉瘤一例[/center]
[center]全冠民,袁涛,高国栋[/center]
[center]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center]

患者男,67岁。间断性有上腹隐痛15天,无发热及恶心、呕吐、黑便。
体检: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与肌紧张,未扪及肿物。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7年。
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明显增高(164 ng/ml),抗核抗体及表面抗原阳性。谷丙转氨酶稍高(45 u/l),总蛋白与白蛋白稍降低(分别为52g/l及33 g/l),白/球蛋白比值下降(1.3)。
影像学表现:超声提示肝右叶1.5 cm×1.6 cm的低回声结节。ct平扫:第ⅷ肝段局限性低密度灶,大小为1.6 cm×1.6cm x1.5 cm,边缘较清楚,ct值32 hu,未见钙化及脂肪密度(图1)。ct增强:动脉期病变中央无强化,周边轻微强化,ct值43 hu;门静脉期病变周边强化较动脉期明显,ct值达67 hu,病变中央仍未见强化(图2);延迟扫描病变周边强化程度稍减低(61 hu),但仍高于周围肝实质。mr平扫:t1wi病变呈稍低信号,边缘显示不清(图3);t1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境界清楚(图4)。gd-dtpa增强t1wi病变周边强化,与ct所见类似,中央部分无强化(图5、6)。
手术病理:有肋下切口,见肝脏表面不平整、呈结节状。肿瘤位于第ⅶ/ⅷ肝段,血运中等,边缘较清楚,切面灰白色,中央坏死囊变。镜下:肿瘤血供丰富,瘤细胞呈梭形,大小不等,核圆形或杆状,分裂像易见(图7)。肿瘤内大片坏死区,瘤细胞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同时可见肝硬化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vim)(+++),cd31、cd34、actin及sma均为阴性。病理诊断:(1)肝纤维肉瘤;(2)肝硬化。

【讨论】
纤维肉瘤(fibrosarcoma)是一种常见于体表及深部软组织的恶性肿瘤,但发生于肝脏者罕见,国内外文献报道不足100例。发病年龄从27~87岁均有报道,男性稍多。肿瘤直径6~25 cm。本病临床与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表现。少数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原因不明。肿瘤很少发生破裂出血。本病预后不良,患者多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病理学上瘤内可见坏死、出血及囊性变,本例病变中央也见较大范围的坏死区。组织学表现为梭形瘤细胞呈束状交错排列,细胞核深染,可见分裂像,瘤体内夹杂胶原及网状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阳性。影像学上肿块一般体积较大,境界清楚,瘤内可见坏死区,可侵犯肝包膜及周围器官,坏死明显者甚至可呈囊肿样,但注射对比剂后囊壁或实性部分有明显强化。本例肿瘤体积较小,可能与就诊较早有关,瘤内中央坏死及周边强化与文献报道一致。肝纤维肉瘤通常无钙化,与腹膜后纤维肉瘤不同。
肝脏纤维肉瘤术前影像学诊断较困难,需与肝细胞癌、胆管细胞囊腺癌及肝脓肿鉴别。本例有肝硬化背景,临床上afp增高,故术前误诊为肝细胞癌。小肝癌与肝纤维肉瘤不同之处在于很少囊变坏死,动脉期强化显著,门静脉期与平衡期对比剂迅速廓清。胆管细胞囊腺癌的囊壁可见乳头状突起,增强扫描瘤内可见纤维间隔强化。肝脓肿临床上常有感染表现,动态增强扫描可见边缘明显强化,典型者呈双环或三环状,坏死区呈不同程度的蜂窝状强化,灶周可见水肿造成的环状低密度及长t1、稍长t2信号。





【图片说明】
图1 ct平扫,第ⅷ肝段类圆形低密度病变,边缘模糊
图2 ct增强门静脉期,病变周边不规则环状强化
图3 t1wi病变呈稍低信号,境界不清
图4 t2wi病变呈不均匀高信号
图5、6 t1wi增强动脉期与平衡期,肿瘤轻度周边环状强化
图7 镜下,束状排列的肿瘤细胞呈梭形,大小不等,核圆形或杆状,分裂像易见(he x200)

【原文出处】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7):1036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