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胰腺内副脾表皮样囊肿一例

2010-7-16 06:09| 发布者: guojx| 查看: 2691| 评论: 0

[center]胰腺内副脾表皮样囊肿一例[/center]
[center]田笑,杨阳,殷小平,梁广路[/center]
[center]河北大学附属医院ct、mri室[/center]

患者女,56岁,上腹部饱胀不适10年余,伴厌油腻感,间断返酸、呃逆,无恶心、呕吐。1周前上述症状加重就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ct平扫:胰腺尾部与脾之间可见一肿块影,大小约4.6 cm×3.7cm,边界欠光整,呈囊实性,以实性为主,实性部分ct值42~59 hu,囊性部分位于近脾门,大小约1.6 cm×1.7 cm,ct值约12 hu,其囊实性部分分界尚清,病变与胰尾紧密相贴,胰腺尾部及局部体部可见受压向上移位(图1)。ct增强扫描示胰腺尾部后方病变实性部分于动脉期(图2)、静脉期及延时期扫描强化幅度大致相仿,强化后ct值约55~64hu,局部似可见线条状稍高分隔影,病变囊性部分各期未见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病变前外侧可见环状胰腺密度包绕病变。
手术所见:胰尾部可触及肿物,约5 cm×4 cm x4 cm大小,紧贴脾门,肿物质地中等,界尚清。
病理:大体:附脾的部分胰腺组织一块。胰腺与脾门处紧贴,胰腺边缘可见一直径约3 cm的肿物,界清,为囊性多房,部分内壁粗糙呈肉红色,壁厚0.1~0.3 cm,部分囊腔内含淡黄色混浊液,与脾分界尚清,脾切面未见异常。镜检示:囊壁内衬角化的鳞状上皮及角化物,囊壁周围为正常的副脾组织(图3)。病理诊断:(胰尾)副脾表皮样囊肿。

【讨论】
胰尾部副脾并不少见,但副脾的表皮样囊肿罕见,术前影像学诊断与病理诊断大多不相符,文献均为个例报道,多发生在胰尾部,仅1例术前确诊。男女均有发生,平均年龄40岁,本例也同样发生于胰尾部,术前诊断为胰腺囊腺瘤。
副脾表皮样囊肿与脾的表皮样囊肿起源相同,多数学者认为是内胚层和外胚层上皮变异形成的肿瘤或是胚胎发生过程中中胚层细胞的化生,故表皮样囊肿又称化生性囊胚叶囊肿,属于脾真性囊肿。ct平扫表现为脾内单发,偶尔多发,单房或多房,圆形、类圆形,通常为低密度影,也可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影,可能与肿瘤内含有血红蛋白成分及角化脱屑物质的钙化或皂化形成的皂钙有关。增强扫描囊肿壁及内容物不强化。副脾多见于脾门,位于胰尾时应与来自胰腺的肿瘤鉴别,胰腺肿瘤脾血管通常向后受压移位,副脾脾血管通常向前受压移位或不移位。脾表皮样囊肿与假性囊肿的鉴别点主要是后者有外伤史,同时伴有脾内其他部位的血肿,囊液密度欠均匀。


【图片说明】
图1 胰腺尾部后方与脾之间可见高密度肿块影
图2 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
图3 镜下示囊壁内衬角化的鳞状上皮及角化物,囊壁周围可见正常的脾组织(hex40)

【原文出处】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8):118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