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一例[/center] [center]王巍巍,全冠民,袁涛[/center] [center]河北医科大学第_二医院放射科[/center] 患者女,37岁。右眼睑下垂2个月,近日进行性加重、不能正常视物就诊。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体检:神清、讲利,右眼睑下垂,双眼球活动正常,双眼视力正常。 mri平扫:右侧鞍旁见一稍长t1、长t2信号肿块,大小为5.2 cm×5.7 cm×5.1cm,边缘清楚,信号较均匀,病变向内扩展至鞍内、压迫垂体柄,向后侵犯鞍背右侧、达环池右侧,前缘扩展至同侧眶尖,末见脂肪及流空信号。中脑及脑桥受压轻度左移,右颞叶内侧受压,未见灶周水肿信号。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部分被包绕(图1、2)。mri增强扫描:上述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可见散在点片状低强化或无强化区(图3、4)。 手术所见:肿瘤位于鞍区右侧,边界清楚,呈紫红色,血运极丰富。 术后病理:肿瘤由不规则的血管腔构成,血管腔扩张,互相吻合。内衬单层内皮细胞。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图5)。 【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见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或脑外,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几乎均发生在海绵窦区,其他部位罕见。鞍旁脑实质外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如向前生长,可侵犯海绵窦、下丘脑、垂体和视神经,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眼球突出及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麻痹等;侵犯下丘脑和垂体可有肥胖、闭经、泌乳或多饮、多尿等表现,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如病灶较大可有高颅压症状,病程亦同其他颅内肿瘤一样呈慢性进行性进展。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1)病变均为单发,体积大,直径常达5 cm以上;(2)病变同时累及鞍旁和鞍内,鞍旁部分大,鞍内部分小;(3)病变内很少出血和钙化;(4)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5)mr t1wi上病变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表现为极高信号,具有特征性,信号多均匀,少数信号不均匀;(6)mr增强扫描病变呈非常显著强化,其强化明显高于脑膜瘤和垂体瘤,类似t2wi上的脑脊液信号。本例海绵状血管瘤增强呈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均匀,提示瘤体中可能形成血栓。 鉴别诊断: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若同时累及鞍旁与鞍内,需要与乖体瘤和腑膜瘤鉴别。ct平扫时脑膜瘤和垂体瘤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密度类似,鉴别诊断比较困难。垂体瘤出血较常见,而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出血,所以当同时累及鞍旁和鞍内的病变有出血时应该首先考虑垂体瘤。ct增强扫描,海绵状血管瘤强化程度比脑膜瘤和垂体瘤更明显。mr t1wi上脑膜瘤和垂体瘤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信号相似,均为接近于脑灰质信号,但t2wi上海绵状血管瘤呈很高信号,而脑膜瘤和垂体瘤均呈稍高或等信号。mr增强扫描病变呈非常显著强化,类似于t2wi时的脑脊液信号,也不同于脑膜瘤和垂体瘤的强化表现,是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确诊的又一重要征象。 ![]() 【图片说明】 图1、2 mri平扫示右侧鞍旁一稍长t1、长t2信号肿块,边缘清楚,信号较均匀 图3、4 增强扫描示肿块明显强化,内可见散在点片状低强化或无强化区 图5 肿瘤由不规则的血管腔构成,血管腔扩张,且相吻合(he×100) 【原文出处】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9):1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