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医影在线 门户 影像图库 CT病例 泌尿系统 查看内容

肾平滑肌肉瘤一例

2010-8-13 07:33| 发布者: guojx| 查看: 1704| 评论: 0

[center]肾平滑肌肉瘤一例[/center]
[center]袁涛,全冠民,周立霞,郑历明[/center]
[center]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center]

患者 男,57岁。有腰部酸胀不适及体重减轻10个月、疼痛5个月,2个月内间断血尿4次,无尿频、尿急及尿痛。尿常规:可见红细胞。血常规未见异常。
体检:右肾区稍隆起,压痛及叩击痛。
超声检查:右肾中部探及3.5 cm×2.6 cm大小的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向肾表面突出。
ct平扫:右肾中部外侧肾轮廓突出,局部肾实质ct值为37 hu,肾窦形态未见改变,肾周未见异常密度。右侧肾门区及下腔静脉后方可见数个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楚,最大者直径约1.7 cm(图1)。多个胸腰椎椎体可见不规则骨质破坏及结节样硬化区。ct增强扫描:右肾中部外侧实质内局限性肿块,大小为3.4 cm×2.9 cm×3.0 cm,强化不均匀,肿块周边强化较明显,动脉期、静脉期与延迟3 min扫描ct值分别为47 hu、71 hu及81 hu,病变中心强化较弱。上述右肾门区及下腔静脉后方结节呈中度强化,右侧肾盂肾盏形态正常(图2、3)。
术中见右肾肿瘤质硬,边界清楚,约3.5 cm×3.0 cm×3.1 cm大小,切面为灰白色、鱼肉状。右侧肾门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质硬,切除右肾及上述增大淋巴结。镜检:右肾中部平滑肌肉瘤,送检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呈梭形,呈较疏松的编织状排列,胞核深染,可见分裂像及少数巨核细胞(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波形蛋白(vim)强阳性,des及ckpan、aact均为阴性,诊断:(右肾)平滑肌肉瘤。

【讨论】
肾脏原发肉瘤罕见,仅占肾脏原发恶件肿瘤的1%,其中约50%(33%~58%)为肾脏平滑肌肉瘤。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本病就诊时常已有转移,本例就诊时即有多发骨骼转移。本病恶性度高,患者多存诊断后5年内死亡。
肾脏平滑肌肉瘤起源不明,可能来自于肾脏包膜内层、肾盂肾盏壁及血管壁的平滑肌组织。,病理学所见与肾外平滑肌肉瘤一致。巨检瘤体一般巨大,境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肿瘤切面呈灰白、鱼肉状,可有包膜,瘤内见坏死及出血。镜下肿瘤由编织状梭形细胞构成,核密集,多形性明显,可见分裂像,染色质粗大,嗜酸性染色,需与纤维肉瘤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肌细胞肌动蛋白及sma阳性,提示为间叶组织及平滑肌来源。转移途径包括淋巴途径与血行转移,血行转移至肝、肺、脑与软组织等。本例右肾门及下腔静脉后淋巴结均有转移,多发椎体成骨与溶骨性病变属于血行转移。
本病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常以胁腹部疼痛、不适或无痛性血尿就诊,也可出现发热,因此常误诊为肾细胞癌、结石或泌尿系感染。本例主要症状为腰痛及血尿。
肾脏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资料较少,缺乏特征,其影像学征象取决于病理学改变与细胞构成。超声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病变。ct平扫为局限性低密度或等密度,境界小清或清楚,可位于肾实质,也可位于肾包膜下及肾窦,引起肾轮廓异常与肾窦受压变窄。增强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强化。本例为中度强化,且有轻度延迟强化,可能与病理学上所见肿瘤细胞间隙较大有关,也有作者认为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为局部有较多的纤维组织。若肿瘤中心位于肾盂壁或肾包膜则可提示本病诊断。mr t1wi上肿瘤内可见低信号。
影像学上本病需与包括有坏死的肾细胞癌、肾集合管癌、淋巴瘤等鉴别。肾实质平滑肌肉瘤与肾细胞癌难以区别。一般来说,肾平滑肌肉瘤不侵犯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且强化程度不如肾细胞癌显著,肾细胞癌增强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密度常超过肾实质。肾集合管癌一般境界模糊,位于髓质区,强化较轻且不均匀。肾淋巴瘤可伴全身多发部位淋巴结肿大,骨髓穿刺可确诊。


【图片说明】
图1~3 ct平扫示右肾中部外侧肾轮廓突出,增强后见实质内局限性肿块,强化不均匀,周边强化较明显,中心强化较弱。右肾门区及下腔静脉后方数个中度强化淋巴结影
图4 肿瘤细胞呈梭形,编织状排列,胞核深染,可见分裂像及巨核细胞(he×100)

【原文出处】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9):1303-130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