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柳伟坤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PET/CT中心 【原文出处】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2):1700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是一种罕见的肺内血管源性交界性肿瘤。笔者报道本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1例PEH,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对PEH的认识。 【病例报告】 患者,男,23岁。主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1年余,右胸疼痛3个月,上腹不适1个月入院。体检无特殊。外院诊断:“双肺浸润性肺结核”,经2HRSZ/2HR方案正规抗结核治疗6个月,症状略缓解,复查胸片肺部病灶改善不明显。入院后3次纤支镜检查均无阳性发现。余无异常。 影像学表现: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双侧中下肺野可见多发散在斑点状、小结节影,边界尚清晰;右肺门稍增大,周围见片状磨玻璃样模糊影,复查过程中逐渐增大;CT示两肺散存多发小结节影,直径1~5mm,大部分结节直径2~4mm,结节无融合,并沿血管及支气管分布,部分边缘清晰,部分结节见“胸膜牵拉征”;双侧肺门周同支气管血管束稍见增粗,纵隔无肿大淋巴结(图1);均诊断为双肺多发性转移。 胸腔镜术中见:肺表面布满小结节,表面光滑,质硬。 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CD34(+),CD31(+),F8(+),波形蛋白(Vim)(+),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甲状腺转录因子-1(1TrF-1)(-)。经多家医院病理会诊,病变符合PEH(图2)。 【讨论】 PEH于1975年由Dail等首次报道。由于对肿瘤组织起源不清楚,而且常侵犯血管并有Ⅱ型肺泡上皮特点,最初被命名为血管内支气管肺泡瘤,并认为是肺泡细胞癌的一个亚型。近年来,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均已证实此瘤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故将本病称为PEH。 一、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以软组织为多,主要是四肢,其次为头皮和躯干,而原发肺部较罕见。EH预后虽然较通常的血管肉瘤好,但少数病例可局部复发和转移。 50%的PEH患者发病年龄<40岁,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4。据报道与女性长期服用避孕药或雌激素水平异常有关。 临床症状较轻微,主要为气短、轻微胸痛、干咳、低热、关节肿痛、杵状指、咯血等非特异性表现。半数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病灶。多数肿瘤表现为良性,少数为高度恶性;偏良性者,肿瘤生长较慢,可存活十几年。EH可发生皮肤、骨骼、腹膜、肝、脑、肾、后腹膜、胃肠道及淋巴结等处转移,远处转移率为20%~30%,但肺内多发性病灶为多中心起源而非肺内转移。如伴发严重临床症状和出现气道、血管、胸膜受侵,则预后差,患者可于一年内死亡。 PEH病理形态特点为:肿瘤结节周边细胞丰富,上皮样肿瘤细胞呈“花冠”状充填于肺泡腔,病变中心为黏液透明样变间质,细胞成分稀少,肺泡壁结构保留。肿瘤细胞胞质内有空泡形成,空泡内偶见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CD31、CD34阳性可帮助诊断。 二、影像表现 以两肺多发性结节影多见,病灶沿血管及支气管分布,以两下肺为重,结节直径1~3 cm。多发结节内可出现钙化,认为是本病的表现特点,但本例病灶却未发现钙化影.且大部分结节直径为2~4mm,笔者认为本例为肿瘤早期。 肺底部常可出现絮状渗出病灶,呈“磨玻璃”样改变,其原因是肿瘤细胞在小动静脉周边腔隙内增殖所致,而本例在复查过程中发现有肺门逐渐增大,周围呈“磨玻璃”样改变,并可见血管支气管束不均匀增厚。 PEH偶尔可表现为肺内孤立性肿块,肿块直径约5 cm,但极为少见;肺间质改变,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行走不规则,小叶间隔增厚明显及胸腔积液。 三、鉴别诊断 PEH在影像学上缺乏显著的特征性,易与许多肺部疾病相混淆。两肺多发性结节主要需与肺结核、多发性转移瘤、支气管肺泡癌及结节病等鉴别。 (1)肺结核。亚急性或慢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都可表现为两肺多发小结节影,结核病灶大小不一,可见纤维条索病灶,上肺较多,并可行PPD皮试、结核抗体等检查及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2)肺转移瘤。肺多发性转移瘤结节通常较PEH的结节大,边缘清晰,肺间质改变较少见,复查结节增大较明显,除部分原发病为骨肿瘤外,一般无钙化,如找到肺外原发性肿瘤则可明确诊断。 (3)支气管肺泡癌。结节型及粟粒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结节一般密度较高,边缘清晰,肺间质改变少见,进展较快,临床上有大量泡沫样痰。 (4)结节病。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较PEH大,呈双侧性,轮廓较清,肺内多发性结节较PEH更小,但也可融合成大块状高密度影,结节多分布在两肺外围、胸膜下和肺门区,可见胸膜斑;而PEH的多发性结节以两下肺居多,结节病与PEH的影像学表现有许多非常相似,鉴别较难。 此外表现为多发结节的PEH尚需与肺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韦格氏肉芽肿、嗜酸性肉芽肿或组织细胞增多症、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真菌感染、肺部寄生病相鉴别。 【图片说明】 图1、两肺散在多发小结节影,直径1~5 mm,大部分结节直径2~4 mm,结节无融合,并沿血管及支气管分布,部分边缘清晰,部分结节见“胸膜牵拉征” 图2、病变位于血管内,光镜下见大量梭形细胞,核分裂增多、深染(HE×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