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一例 马黎斌,王伟时,杨道华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 【原文出处】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9):1309-1310 患者男,29岁。3个月前无诱因下阵发性咳嗽,夜间加重,并伴有脓痰,无发热。 胸部x线平片示右肺中叶炎症伴肺不张,经过抗炎治疗后症状好转。近日患者发热40℃,同时伴有胸痛及咳鲜红色血痰。 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中间支气管内息肉样结节,平扫cT值约45 Hu,增强扫描后结节轻度强化,cT值约68 Hu。右肺中叶及下叶前内基底段不张。右支气管旁、降突下淋巴结肿大。CT诊断:右侧中间支气管内息肉样占位伴右肺中叶及下叶前内基底段不张(图1、2)。 支气管镜检查:右侧中间支气管新生物,双支气管慢性炎症(图3)。 手术所见:肿块位于右肺中间支气管,堵塞支气管腔,导致右肺中叶、下叶前内基底段不张,支气管旁及气管隆突下淋巴结肿大。 病理切片:右肺中间支气管内息肉样肿瘤,主要排列呈实性片巢状,由表皮样细胞组成,细胞核、核仁明显,核分裂像少见,未见坏死。部分排列呈腺管状,细胞内含较多黏液。免疫组织化学:S-100部分(+),Ki67 50%(+),C-erbB-2(+),MDRl(++),GSTn(++),TopoⅡ(I级),AB(+),PAS(+)。癌组织浸润支气管壁全层,淋巴管、血管未见癌栓,未见神经受侵。淋巴结未见明显转移(图4A~c)。 最终病理诊断:右肺中间支气管高度恶性倾向黏液表皮样癌。 【讨论】 黏液表皮样癌(MEC)主要是发生于腮腺、腭腺等涎腺组织腺体的黏液下浆液腺及黏液腺。发生于气管、支气管的MEC罕见,仅占原发性肺癌的0.1%~0.2%,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支气管MEC一般认为来源于气管、支气管黏液下腺体的导管上皮,生长较为缓慢。肿瘤常位于气管、主支气管及叶支气管,偶见于段支气管,多呈息肉样肿块突入腔内,边界清楚,无明显外侵。常出现气道刺激,阻塞性炎疗或肺不张,咯血,但也有约9%~28%的病例无症状。 支气管MEC好发于男性,肿瘤主要由黏液细胞、表皮细胞、中间型细胞构成管状、囊腺样或夹杂有黏液细胞的实片状结构,黏液分布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并根据细胞比例的不同和异型性的差别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低度恶性以囊性成分为主,淋巴结转移少见。高度恶性以非典型细胞、核分裂像、坏死,呈实体性生长及区域淋巴结转移为特征。发病年龄,低度恶性者多为30岁以下,高度恶性者绝大多数发生于30岁以上。 影像学表现:因肿块主要向腔内生长,气管或支气管内见息肉样结节,并可见“空气新月征”(图1),部分肿块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可见肿块轻度均匀性强化,其强化程度与胸壁肌肉相似。根据肿块阻寒气管或支气管的程度和范围,常合并相应肺叶或段的炎症及肺不张。肿物远端支气管可见扩张及黏液栓形成,高度恶性者可见肿块浸润气道管壁,并常伴周围淋巴结增大。 支气管MEC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气管、支气管腺样囊腺癌:好发于气管,常沿气道壁浸润,并可累及一长段气道,发病年龄较大。 (2)支气管乳头状瘤:支气管内边缘清楚软组织影,附着于支气管壁的基底部较小或呈蒂状,气管外壁显示正常。 (3)气管、支气管平滑肌瘤:宽基底气道内息肉样结节,较局限,不会沿气道内蔓延呈条状。 (4)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腔狭窄,可见气道内结节及钙化,结核菌素实验阳性或有结核中毒症状。 (5)霉菌性肺炎:霉菌结节导致支气管阻塞,增强扫描结节无强化。 多层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对于支气管MEC的发现和定性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多平面重组(MPR)可以任意角度观察气管及支气管树,对于腔内结节的显示较横断面图像尤为优越。支气管镜加组织活检也是最为直观和准确的方法,所以对于年轻患者,反复出现肺部炎症或不张症状、同时CT显示气道内息肉样结节时,应考虑到支气管MEC的可能,并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 【图片说明】 图1 胸部增强cT横断面显示:右侧中间支气管腔内息肉样强化结节,并见“空气新月征” 图2 CT MPR显示右侧中间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结节全貌 图3 支气管镜检查:右肺中间支气管见一乳黄色新生物,易出血,呈菜花状,并将管腔大部份阻塞 图4A~C 病理切片。A.(HF染色。低倍放大视野)显示支气管内息肉样结节浸润管壁全层;B.(HF×800)显示黏液腺体;c表皮样细胞实性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