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检查为大多数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是基本临床检查手段。其中X线、CT、核医学等影像技术是基于射线成像,在获得诊断图像的同时,也可能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医学影像从业人员,在追求高质量地完成影像检查、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同时,也应关注检查过程中患者的射线辐射防护,尽最大可能减少患者的射线辐射伤害,保护患者。 考虑到射线检查所带来的是临床必需的诊断信息,影像检查对患者的整体作用是利大于弊。随着技术设备进步、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提高,CT、X线等射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已较既往明显降低。目前临床常用射线检查的整体剂量是在安全范围内的。我们应追求的是避免不必要的射线辐射伤害。但射线剂量与图像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在讨论射线辐射防护的问题时,应明确影像检查的目的是获得正确诊断,图像质量是保证正确诊断的基本要素。不宜盲目、过度降低辐射剂量,而使图像质量受影响、以致不能做出有效诊断。另外,在CT检查过程中,除了射线辐射伤害,有时需合并使用的对比剂,也可能造成患者的全身性或肾脏伤害。所以,在降低射线辐射伤害的同时,降低对比剂的使用剂量也是我们应关注的。 本期所发表的CT低剂量研究论文,在关注了图像质量的同时,研究降低射线辐射剂量及/或降低对比剂剂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优化CT扫描方案对辐射剂量的影响,如在特定适应证下(如明确诊断的肿瘤、治疗前制订手术方案时)可尝试考虑仅扫描病变显示最佳的时相,以降低辐射剂量; ②优化CT扫描参数对辐射剂量的影响,如迭代算法配合低电压,可明显降低剂量,又保证图像质量,除了常规CT扫描,在CT灌注扫描中优化扫描参数也具有降低剂量的可能; ③优化CT扫描参数及对比剂注射方案,同时达到低射线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的效果,提出所谓“双低”的概念,达到对患者的综合保护效果; ④在临床实际工作中,CT设备的性能改进对辐射剂量的影响。 这些研究论文,从不同角度报告了降低CT检查中患者伤害的研究结果,是基于现有的设备条件、认识水平做出的。所报告的研究结论中,有些可广泛借鉴,有些还是初步探索,其结论有明显的局限性,甚至可能将来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与当前的认识水平、研究阶段有关,读者应正确分析。这些探索性研究的意义在于启发从业人员在日常CT临床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考虑降低射线辐射剂量的可能性并深入研究。 随着临床工作者对CT射线辐射的关注,辐射剂量的估算指标也越来越被认识和理解。目前临床常用的有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CTDI、CTDIw、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和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等。CTDI、DLP都不是患者剂量,评估的是设备和扫描方案确定后设备输出的射线剂量。ED是患者剂量,考虑了患者受检脏器、年龄等因素,估算出患者接受射线辐射所致的伤害。ED的计算中,忽略了患者的体型对接受剂量的影响。本期低剂量研究专刊在国内首次介绍了SSDE(size-specific dose estimate)的概念。SSDE由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在2011年(AAPM Report No.204)正式提出,目前国内尚无正式对应术语,在本刊中暂时翻译为“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是患者剂量,是在CTDIvol的基础上,考虑了患者的体型因素,计算得出患者接受射线辐射剂量的估计值。但SSDE未考虑受检脏器的不同,所以不能替代ED。影像工作者应了解这些剂量概念及其临床应用,使用不同参数来考察设备、影像检查方案、受检人群的剂量。 影像检查中的射线辐射防护问题应引起更多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具体操作尚无定论。学术型医疗单位应加强对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基层医疗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学习、应用已公认的低剂量扫描方法,行业管理部门应及时制定、更新针对射线辐射防护的相关法规和操作指南,使医学影像检查在发挥诊断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加强对患者的保护。 王霄英,女,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功能成像中心主任,医学工程和物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擅长前列腺磁共振诊断、肾脏MR功能成像、肝癌的早期诊断。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中华放射学分会 青年委员中华放射学会MR学组成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放射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副主编 《当代医学-肿瘤影像学杂志》执行主编 《中华放射学杂志》特邀编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编委 《中国实用放射学杂志》编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