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和闽南PET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委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 在甲亢、甲状腺癌、骨转移肿瘤的核素内照射治疗、核素ECT和PET-CT显像诊断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对于难治性甲亢的治疗和肿瘤PET-CT影像诊断积累了丰富经验。 主持和指导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期刊40余篇。
2014年6月26日,第九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吴华教授获此殊荣。 “中国医师奖”由国务院审核设立,是医疗卫生行业最高奖。而就在去年5月31日,吴华成功摘得我国核医学界最高荣誉——中国核医学医师奖。 两度问鼎行业最高奖项,还不是吴华最传奇的地方。最为人称奇的是,这位在核医学领域屡结硕果、将厦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带入国内先进行列的专家教授,竟然是心血管专业的博士。 从热门的心血管专业到冷僻的核医学,在外人看来,这转变实在太过巨大。对此,吴华表示,其实,选择了哪条路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选择了,就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认真做事,真诚待人。这,正是吴华的行医之道、为人之德。 心系患者,手机号码成“热线” 一位70多岁的阿婆来找吴华复查,老人红光满面,一见面就连连向吴华道谢。“太谢谢你了,我这肿了十几年的脖子,现在终于消了。” 3个月前,阿婆由一位老友陪着来到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两位老阿婆年龄加起来超过150岁了,互相搀扶着,走路颤巍巍,吴华见了心中不忍,立即上前了解情况。原来,阿婆患甲亢多年,脖子肿得老高,由于长期吃治甲亢的药,白细胞严重偏低,很容易感染,手术也不敢做。这次,她专程从外地赶来,慕名要找吴华教授看病。 考虑到阿婆这么大年纪,来一趟不容易,吴华尽快帮她安排了检查。检查当天,因为要禁食,阿婆饿得心慌慌,又紧张又着急,吴华扶她到安静的房间休息,倒水给她喝,并给她准备了含糖饮料。吴华摸摸她手腕的脉搏,节律正常,便安慰她不要太担心。听了吴华的话,阿婆渐渐平静下来,顺利接受了检查。中午1点多,吴华正在吃中饭,听说阿婆的检查结果出来了,他放下碗马上让护士把报告单拿过来。“上午检查,一般下午拿报告单,病人拿到报告单,还得预约下次的专家号,找专家看单子。老阿婆行动不便,又在外地,这样太辛苦。当时阿婆还在医院,我看了报告单,当场就能告诉她诊疗方案,免得来回跑。” 检查结果显示阿婆白细胞非常低,随时可能感染出现败血症,这时贸然做I131治疗,有可能引发甲亢危象,导致生命危险。经过慎重考虑,吴华先用药为阿婆升白细胞,待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再抓紧时机做I131治疗。他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阿婆,方便她联系。事实上,他经常把手机号码留给患者,随时回答患者的疑问。以至于同事们戏称吴主任的手机是“热线”。 经过一次I131治疗,阿婆肿胀的脖子渐渐消了。以前被人搀扶着爬两级台阶都要喘半天,这次复查,她独自一人前来,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整个人喜气洋洋的,逢人就夸吴教授“为病人着想,医术高明”。 医术高明,填补福建省多项空白 吴华医术高明,在业界有口皆碑。2004年,吴华作为“厦门市重点人才”加盟第一医院,主持建立了闽南PET中心,在闽南地区率先引进和开展PET-CT影像技术,填补了本地区这一领域的空白,为临床上大量疑难病例尤其是肿瘤患者提供了高水平的诊断,使厦门地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的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为厦门市和闽南地区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PET-CT可以灵敏地反映各脏器和病灶的功能和代谢状况,是诊断早期肿瘤的神兵利器,它对80%以上的肿瘤都敏感,尤其对一些多发的肿瘤,如鼻咽癌、食管癌、肺癌、结直肠癌、淋巴瘤、乳腺癌、卵巣癌、胰腺癌等的早期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性。 一名中年男子到第一医院做PET-CT检查,吴华敏锐地“揪出”了大小仅0.5厘米的肺癌,而此前不久,该男子曾在某大医院做过该项检查,漏诊了。由于肺癌发现得及时,尚属早期,该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很好。 吴华主持的闽南PET中心于2007年正式开机,至今已经造福2万名受检者。其中80%左右是各类肿瘤或怀疑肿瘤的受检患者。吴华还成功运用PET-CT对癫痫脑部病灶进行定位,为癫痫患者精准手术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日益高发。吴华率领核医学团队积极开展SPECT检查,能够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状况,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吴华的带领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从一个国内名不见经传的小科室发展成为医教研全面发展的、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学科,2011年正式科获评厦门市重点临床专科。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打破了多个“零纪录”,涉及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比如,结束了当年福建省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没有博士生导师的历史;在省内最早获得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填补了当时福建省这方面的空白,近年来已获3项。 一丝不苟,培养学生“爱较真” 来厦之前,吴华在全国著名的武汉同济医院工作,是全院最年轻的科主任、博导。来厦后,他在全省最先招收影像专业博士生和博士后。作为研究生导师,吴华是一个“爱较真”的老师。他的博士生、硕士生写的论文,他都要抽业余时间认真修改,有时会被他改得面目全非推倒重来,对论文中的纰漏,他会提出严肃批评。因为,在他看来,作为医学生,无论搞临床还是搞科研,都必须严谨,一丝不苟,这种素养从学生时代就要开始培养;作为老师,带学生不能丢在一边不管,而要经常“折腾”,这是真正对他们负责。 对待工作,吴华虽以严苛出名,但无论是学生还是科里的年轻医生,提起他都是肃然起敬。吴华很注重年轻医生的培养,尽力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机会,他领衔进行的科研工作尽量支持年轻人发表成果和申报项目,近年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第一署名均为年轻医生,他本人甘居第二。 吴华深知,厦门的核医学要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奋力拼搏,需要更多同行的共同努力。他充分发挥自己在国内核医学界的影响力,积极举荐厦门医学影像和核医学同行,目前,厦门共有4人担任该专业的全国学组委员、1人担任全国的青年委员,进一步推动了本地区的医学影像和核医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