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伴有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MLC)

2014-12-23 22:31| 发布者: 翁志蓬| 查看: 699| 评论: 5|原作者: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来自: PED5055

第201412期儿研所病例讨论之一
5岁,女孩。以间断全身抽搐、语言落后就诊。患儿出生后头围即大于同龄儿,现头围51cm,半岁后出现间断性全身痉挛,2.5岁才可独立行走。
AX-T2FLAIR(1).jpg
AX-T2FLAIR(2).jpg
AX-T2FLAIR(3).jpg
AX-T2WI.jpg
SAG-T2FLAIR.jpg

诊断:伴有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MLC),又称van der Knaap病。
【儿研所 点评】
伴有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MLC),又称van der Knaap病。是一种罕见的脑白质病,主要见于婴幼儿和儿童。以脑肿胀和相对较轻的临床症状为特点。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本病诊断主要依赖于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征性颅脑MRI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头围大(大于正常值2—4个标准差不等)和缓慢进展的运动功能障碍。几乎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头围增大,常见于出生时或生后1年内,但以后者多见。运动障碍程度可不同,从单纯运动发育延迟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甚至出现肢体痉挛等;大部分患儿在十几岁时只能依赖轮椅生活。部分患儿可于疾病晚期出现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本病患儿智力减退出现晚且较运动功能损伤程度轻。多数患儿可见癫痫发作。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病患儿颅脑MBI特征性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弥漫性水肿,但中央白质结构(内囊、胼胝体、脑干)多不受累;同时,伴有双侧额顶区、颞叶前部皮层下囊样病灶。灰质结构正常。
颅脑损伤的MRI表现与临床症状不平行为本病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病变早期MRI已表现为脑白质明显水肿和囊肿形成,临床症状却可很轻微。随着病情进展,临床出现严重运动、智力障碍,而MRI中脑白质水肿反而相对减轻,囊肿大小和数量均有增长趋势。
鉴别诊断:以巨颅合并脑白质病变为特点的其他疾病,如Canavan病、Alexander病、婴儿型GM一1和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等。Canavan病MRI表现除弥漫性脑白质水肿外,丘脑和苍白球亦常受累。Alexander病与本病的鉴别要点为,前者大脑前部受累为著,增强扫描时可见脑室周围、尾状核和丘脑强化,囊样改变出现在脑室前方深部白质区,有别于本病特征性的皮质下区。此外,病程发展也有助于本病与Canavan病、Alexander病的鉴别:本病病程进展缓慢,而后两者病程急进,尤以儿童型Alexander病为著,患儿多早期死亡。婴儿型GM-1和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的MRI表现相似,脑白质水肿同时伴基底节和丘脑受累,与本病不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肝豆状核变性下一篇:Melas综合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摘星空竹子 2014-12-2 20:36
脑白质病
引用 shibing 2014-12-3 08:03
脑白质病
引用 sunbin 2015-1-10 20:18
考虑脑白质病。
引用 pujunzhi 2015-1-20 10:37
[临床诊断] PED5055:伴有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MLC)。
引用 jmswhq 2017-12-10 15:46
谢谢!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论(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