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星形细胞瘤(额叶,Ⅱ级)

2015-1-3 13:46| 发布者: 翁志蓬| 查看: 684| 评论: 10|原作者: fanshl|来自: MRI3944

患者74岁,头疼就诊。
此病例我们曾考虑脑膜瘤,也有人考虑血管外皮细胞瘤,但手术结果让我们很吃惊。


本例手术后病理结果星形细胞瘤Ⅱ级。

【fanshl  点评
    星形细胞瘤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是由分化良好的肿瘤性星形细胞组成的弥漫浸润性肿瘤,占成年人大脑半球肿瘤的20%,占儿童小脑肿瘤的25%-30%,好发于青壮年,以40-50岁达最高峰,好发区域为额叶的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白质,较少累及大脑深部,常局限于一侧大脑半球。镜下,星形细胞瘤边界不清,向周围组织浸润,坏死和内皮细胞增生较少,可轻度间变和细胞增生,其中一半可见钙化,组织学上可分为纤维型(最常见)、原浆型和肥胖细胞型。
    MRI表现:星形细胞瘤常显示边界较为清楚的肿块,T1WI呈均匀低信号,部分肿瘤与白质相似,但也可信号低至与囊肿相似,T2WI较T1WI敏感,为高信号,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较轻,位置常表浅,附近的脑灰质增厚,而原浆型更易累及皮层,钙化于GRE序列更容易显示,肿瘤强化不明显。单纯的MRI表现与其他高级别的胶质瘤鉴别有一定困难。
    增强后FLAIR一方面能准确地勾勒出肿瘤强化边界,另一方面也能显示强化边缘外皮层异常信号。FLAIR图像与增强T2WI相结合所显示的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是高级别胶质瘤一个常见的特异性征象。
    FLAIR对胶质瘤浸润皮层的显示明显优于T2WI,一方面是由于胶质瘤本身明显浸润皮层的特点,另一方面是由于FLAIR在抑制皮层脑脊液信号的同时,也降低了皮层的信号,由此凸显了皮层浸润的相对高信号
    脑膜瘤和胶质瘤的鉴别: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细胞,血供丰富,有完整的包膜,分界清晰,其典型CT表现为平扫等或略高密度,密度均匀,广基于颅骨、腑膜相连增强后呈明显均一强化,且边界清楚锐利。
    胶质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它包括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其中易被误诊为脑膜瘤的主要见于星形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CT表现变化较多,可呈低、等或混杂密度,边界不清,密度多不均匀,并呈不均匀强化。
    髓母细胞瘤主要见于少年儿童,发生于小脑者常位于小脑蚓部,血管丰富,界限比较清楚。其CT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病灶,边界相对较清楚,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增强。
    文献报道3例误诊为脑膜瘤的胶质瘤,平扫为等密度,密度均匀,广基于颅骨,增强后呈明显均一强化,边界请楚,可以说符合典型脑膜瘤的CT表现,然而,细致分析,第一例病人为少年儿童,肿瘤位于后颅窝,虽然病变主体位于右侧小脑半球,但小脑蚓部明显存在肿瘤,强化后肿瘤边界清楚,但不锐利,根据年龄、部位及肿瘤本身特点,认真分析应能做出髓母细胞的诊断。第二例病人,肿瘤虽具备脑膜瘤的典型表现且周围似有一包膜,肿瘤边界清晰、锐利,但肿瘤远端直达左侧脑室三角区,并使其受压变形,这一表现是脑外非浸润肿瘤不可能出现的。第三例病人为直接强化扫描,肿瘤虽广基于颅骨相连,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但边缘极不锐利,且不规整。
    因此,对于那些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密度均匀,广基与颅骨相连,增强后呈均一强化,且边界清楚等典型脑膜瘤CT表现的病例,如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胶质瘤的可能:
1)对特殊年龄,特殊部位的肿瘤应注意年龄及发病部位在定性诊断上的重要性。
2)肿瘤远端直达脑室的任何部位且肿瘤与脑室间无正常脑组织存在,表明肿瘤生长于脑内,应排除脑外肿瘤的可能。
3)肿瘤边缘不锐利,表明肿瘤的生长为浸润性,此时虽不能排除恶性脑膜癌之可能,但也应考虑到胶质瘤的诊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河南客家人 2011-6-1 19:13
右侧顶部的单发占位,周缘可见脑脊液信号,占位T1WI为等信号,中央少许低信号;T2WI也为等信号,中央少许高信号,宽基底与脑膜相连,+C可见明显强化及脑膜尾征。中央区域未见强化。基于上述征象,考虑脑外占位;若不是脑膜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话;患者的高龄,就猜会否是脑膜的转移瘤呢?
引用 bin917 2011-6-1 21:50
首先考虑脑外占位,T1信号略高于脑实质,其内似有出血,如此明显强化,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如果没有前面的提示,当然脑膜瘤了。个人浅见。
引用 huangxun4321 2011-6-1 22:50
年龄较大,考虑转移瘤。
引用 联众之王 2011-6-1 23:43
年龄较大,考虑转移瘤。
引用 施明 2011-6-2 08:41
脑膜瘤病
引用 pujunzhi 2011-6-2 11:49
右侧顶部分叶状肿块,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为高信号;肿块内部信号欠均匀,可见坏死和出血,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S示Lip显著升高,NAA为0,Cho为1.4;可考虑:1 淋巴瘤 2 血管肉瘤 3 恶性神经鞘瘤 4 黑色素瘤。
引用 gs-cds 2011-6-2 12:42
转移瘤?
引用 medical_fov 2011-6-2 14:02
淋巴瘤可能性大,脑膜瘤待排。
行激素治疗后复出?
引用 fanshl 2011-6-3 04:31
本例手术后病理结果是星形细胞瘤二级。
    星形细胞瘤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是由分化良好的肿瘤性星形细胞组成的弥漫浸润性肿瘤,占成年人大脑半球肿瘤的20%,占儿童小脑肿瘤的25%-30%,好发于青壮年,以40-50岁达最高峰,好发区域为额叶的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白质,较少累及大脑深部,常局限于一侧大脑半球。镜下,星形细胞瘤边界不清,向周围组织浸润,坏死和内皮细胞增生较少,可轻度间变和细胞增生,其中一半可见钙化,组织学上可分为纤维型(最常见)、原浆型和肥胖细胞型。
    MRI表现:星形细胞瘤常显示边界较为清楚的肿块,T1WI呈均匀低信号,部分肿瘤与白质相似,但也可信号低至与囊肿相似,T2WI较T1WI敏感,为高信号,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较轻,位置常表浅,附近的脑灰质增厚,而原浆型更易累及皮层,钙化于GRE序列更容易显示,肿瘤强化不明显。单纯的MRI表现与其他高级别的胶质瘤鉴别有一定困难。
    增强后FLAIR一方面能准确地勾勒出肿瘤强化边界,另一方面也能显示强化边缘外皮层异常信号。FLAIR图像与增强T2WI相结合所显示的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是高级别胶质瘤一个常见的特异性征象。
    FLAIR对胶质瘤浸润皮层的显示明显优于T2WI,一方面是由于胶质瘤本身明显浸润皮层的特点,另一方面是由于FLAIR在抑制皮层脑脊液信号的同时,也降低了皮层的信号,由此凸显了皮层浸润的相对高信号
    脑膜瘤和胶质瘤的鉴别: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细胞,血供丰富,有完整的包膜,分界清晰,其典型CT表现为平扫等或略高密度,密度均匀,广基于颅骨、腑膜相连增强后呈明显均一强化,且边界清楚锐利。
    胶质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它包括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其中易被误诊为脑膜瘤的主要见于星形细胞瘤及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CT表现变化较多,可呈低、等或混杂密度,边界不清,密度多不均匀,并呈不均匀强化。
    髓母细胞瘤主要见于少年儿童,发生于小脑者常位于小脑蚓部,血管丰富,界限比较清楚。其CT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病灶,边界相对较清楚,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增强。
    文献报道3例误诊为脑膜瘤的胶质瘤,平扫为等密度,密度均匀,广基于颅骨,增强后呈明显均一强化,边界请楚,可以说符合典型脑膜瘤的CT表现,然而,细致分析,第一例病人为少年儿童,肿瘤位于后颅窝,虽然病变主体位于右侧小脑半球,但小脑蚓部明显存在肿瘤,强化后肿瘤边界清楚,但不锐利,根据年龄、部位及肿瘤本身特点,认真分析应能做出髓母细胞的诊断。第二例病人,肿瘤虽具备脑膜瘤的典型表现且周围似有一包膜,肿瘤边界清晰、锐利,但肿瘤远端直达左侧脑室三角区,并使其受压变形,这一表现是脑外非浸润肿瘤不可能出现的。第三例病人为直接强化扫描,肿瘤虽广基于颅骨相连,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但边缘极不锐利,且不规整。
    因此,对于那些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密度均匀,广基与颅骨相连,增强后呈均一强化,且边界清楚等典型脑膜瘤CT表现的病例,如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胶质瘤的可能:
1)对特殊年龄,特殊部位的肿瘤应注意年龄及发病部位在定性诊断上的重要性。
2)肿瘤远端直达脑室的任何部位且肿瘤与脑室间无正常脑组织存在,表明肿瘤生长于脑内,应排除脑外肿瘤的可能。
3)肿瘤边缘不锐利,表明肿瘤的生长为浸润性,此时虽不能排除恶性脑膜癌之可能,但也应考虑到胶质瘤的诊断。
引用 pujunzhi 2011-6-3 22:06
感谢楼主反馈手术后病理结果:星形细胞瘤II级。

查看全部评论(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