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放射性脑病是指脑组织受到放射线照射,并在多种因素联合作用下导致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在放射治疗脑瘤、颅外(鼻咽癌)或白血病等多种疾患时发生。 
二、临床分期与分型 
放射性脑病根据放射治疗后出现症状的潜伏期长短分为:急性期、早期延迟型、晚期延迟型。 
急性期发生于放射治疗后数小时或数天至一个月内;早期延迟型发病在放射治疗后1-6个月内;晚期延迟型多在放射治疗后6个月至2年内,个别患者潜伏期时间可在6年以上。 
按发病部位,放射性脑病的分型有:颞叶型、脑干型、小脑型及混合型。 
三、病因及发病机理 
放射性脑病的发生与放射源、单次剂量。总剂量的分割和总的治疗时间有密切关系。尚与患者年龄、身体状况、血管硬化程度、多程放疗、机体免疫状况、个体差异、是否联合应用化疗等多因素有关。 
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3种主要发病机制: 
1、放射线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即胶质细胞损伤引起白质脱髓鞘和白质软化; 
2、放射线损伤血管,致脑组织慢性缺血性坏死; 
3、免疫性损伤,即放射线首先导致神经组织的损伤,组织变性形成抗原进而产生变态反应损伤。 
四、病理表现 
病变组织早期变化为脑组织充血、肿胀等,晚期主要为脑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囊性变以及胶质增生甚至脑皮质继发萎缩。 
五、临床表现 
急性期症状以急性颅高压表现为主:头痛、头晕,严重时有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早期临床表现多可见较典型的嗜睡综合征,学习、记忆力下降,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烦躁、不自主哭闹等精神异常症状; 
晚期主要表现为放射性脑坏死及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额颞叶受损患者可出现定时、定向力障碍,甚至出现痴呆、癫痫发作; 
脑干损伤可有颅神经和椎体束损害症状,如复视、呛咳、Binskins征阳性等; 
小脑受损导致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 
脑功能区损伤可造成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如偏瘫、失语、失认等。 
六、诊断要点: 
1、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史,TD≥50Gy; 
2、临床表现早期多可见较典型的嗜睡综合征,晚期主要为放射性脑坏死及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3、影像检查显示病变部位与照射野的范围基本一致,病灶主要分布在颞叶、脑干、小脑; 
4、有典型的影像学(CT、MRI、PET)或MRS表现; 
5、除外新生肿瘤或肿瘤复发。 
七、鉴别诊断: 
1、脑转移瘤:病变可位于脑灰质、白质的任何部位,可见多个占位,并不以照射区为中心出现,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块状强化影; 
2、鼻咽癌颅内侵犯:主要改变为鼻咽部肿块向脑内侵入,冠状面或矢状面扫描可见肿瘤成连续关系,颅底骨质破坏,多伴有上颈部淋巴结肿大; 
3、颅内胶质瘤:病程较短,颅高压症状及脑功能损害表现明显,肿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一般同时侵犯灰质和白质,占位效应明显; 
5、脑脓肿:临床常有感染、发热史,发病突然,进展迅速,青壮年多发,病变多位于皮质浅层,囊壁光滑、厚薄均匀,有膨胀感; 
6、变态反应性脑炎:即变态反应性急性脱髓鞘病,EEG异常出现率极高,90-100% 有改变,EEG改变可分为α波消失期、θ波期、δ期3个阶段,最后出现广泛性或焦点性高幅δ波和θ波,急性期病情越重,EEG改变越明显,在极严重的病例,脑波幅甚低,形成平扁EEG。 
八、治疗方法: 
放射性脑病一经确诊,应尽早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同时予以脑细胞激活剂、适当脱水降颅压以及改善微循环、抗凝治疗等措施,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放射性脑病研究进展.郭韬,刘斌,郑鑫.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5):648-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