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对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年以来,引起了全行业包括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近期,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医策承办的“首届国际临床科室管理年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就该“意见”从制度建立的历史、建立的意义、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整体框架及将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等四个方面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
中国住院医规培:仍在初步阶段
国际上住院医师教育或培养体系,是由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组成。国外的医学毕业后教育从法规的制定,培训标准和培训方法的制定,考核论证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在国家层面上也形成了制度。
我国的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制度,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的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形成了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病区主治医师为核心的三级住院医规培制度。虽然国家一直在推行住院医师规培制度,但由于培训的体系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在加上经费投入、人事管理、学员待遇、学位衔接等方面缺乏配套政策。
所以,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段,距离成熟定型还有较大距离,虽然少数地方如上海、北京、四川等在点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就全国而言,还没有形成规模。
住院医规培制度:完善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
国家卫生计生委李斌主任说,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加强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是深化医改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符合行业特点人才培养制度的重要探索,是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制度创新。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除此之外,我认为住院医师规范化配合还实现了和国际上主流医学模式的接轨,弥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制度缺失,同时也是对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的重大完善。
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政策从而构建起了上相接院校,下接继续教育的完整医学教育体系。从而实现医学教育从研究导向型的向临床导向型教育模式的一个重大调整,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制度。同时,也是对我们国家临床成长模式的一个重大的完善,这一次我们建立住培制度,把所有的基地都选在三甲医院,确保培训的过程做到规范,使不论从哪个基地培训出来的住院医,都能实现“均质化”的要求 。
住院医规培制度:需要强调行业特点和国际视野
本次,我国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以下亮点:在指导思想上, 强调行业特点和国际视野,立足国情,大胆学习借鉴国际上成熟经验;在培训目标上,强调全口径的培训,强调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培养目标;在模式上,正式确立了5+3培训模式,即完成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前些年提出的“住院医师培训第一阶段”,进行了统一规范;在培训专业设置上,按照博专相济、宽窄适度的原则进行专业设置。重点借鉴美国的经验,培养具有倒替性或技能结构的临床医学人才,尽可能使专业设置符合临床需要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共设置了34个专业。
除此之外,在制度层面做了全面的安排,从投入、学位、人事政策上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为住培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支撑。在基地建设上,明确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同时明确了培训基地和专业基地两级组成。值得强调的是培训基地及专业基地将实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根据每年读到检查结果,对不合格的基地提出撤销建议。同时,根据工作需要遴选建设部分示范性的培训基地、专业基地,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管理体制上,确定了政府主导和行业牵头的新格局,强化全程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坚持向紧缺专业和西部边远地区倾斜的工作重点,这些都是现阶段我国医学人才的发展要求。
住院医规培:医师协会的职责何在?
根据要求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中国医师协会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负责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具体业务技术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单位,目前先后召开9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设置目录”专家研究会议;经过组织各学科领域130多名权威专家反复研讨,提出了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设置方案。
除了完成首批住培基地设置与布局,还为中西部23个地区培训了近432名管理骨干。未来将继续做好东西部间的调配协调,加强对培训质量和培训过程的督导管理等促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点工作。但是要强调的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涉及到基地建设培训标准,也涉及到相关的一些(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医策独家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