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例就其ct表现来看,可以用球形肺炎来解释。
球形肺炎是肺部急性炎症的一种特殊类型,x线及ct 表现多为孤立的圆形、椭圆形、楔形或方形病灶。形成机制有如下几种推断 : (1) 肺的炎性渗液通过肺泡间孔向周围呈离心性等距扩散,而呈球形轮廓; (2) 大叶性肺炎从边缘开始吸收消散,影像可为球形灶; (3) 肺化脓症在空洞形成前或排脓不畅时,亦可为球形灶; (4) 支气管内痰栓引起相应支气管梗阻性炎症和肺不张。当炎性渗出物扩散受胸膜或小叶间隔阻挡时可不成球形而形成“方形征”。
球形肺炎可出现以下征象: (1) 各肺叶均可发生,大多位于肺背部,靠近或紧贴胸膜 ; (2) 病灶为单发圆形、椭圆形、方形或楔形阴影,直径以2~5 cm 多见 ; (3) 病灶多为中、低密度,较均匀,周围密度较淡,呈“晕圈样改变” ,少数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及“空泡征” ,部分可见病灶内有肺纹理通过 ,偶有钙化; (4) 病灶周围:肺纹理明显增粗、增多紊乱,绕过病灶即“局部充血征” ,多数病灶有明显胸膜反应,紧贴胸膜者病灶与胸壁呈直角,即“刀切征”或“方形征” ; (5) 一般无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6) 增强扫描可见病变明显强化; (7) 连续多次复查可见病变位置、形态随炎症吸收而发生变化,病灶离开胸壁,由圆形或方形变为不规则形,边缘毛糙 ; (8) 抗炎治疗,病变常可完全吸收,有的可遗留纤维条索 。
球形肺炎的特点: (1)“局部充血征”。此征指肺门与病灶之间1 支或几支增粗但柔和的血管影 。它与见于周围型肺癌的“血管集中征”不同 ,前者肺血管增粗、柔和,但无僵直、牵拉现象,绕过病灶或仅达病灶边缘,但不进入病灶内;而后者血管增粗僵直,向病灶牵拉聚拢,可伸入病灶内或穿过病灶,在薄层扫描或hrct上显示更为清晰。故此征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但有时上述两种征象不易辨认,ct 难以区分血管与病灶是直接连接还是紧密相贴,需结合其他征象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更有价值。(2) 病灶内透亮影。此影包括支气管气像、“空泡征”、空腔,在ct 上不易区别。其发生可能与炎性分泌物阻塞支气管,形成活瓣作用有关,当炎症吸收后,透亮影也随之消失,但此征无特异性,也可出现在肺癌(特别是肺泡癌) 、结核、机化性肺炎、淋巴瘤、结节病等。近期文献报道,呈小囊或多囊分隔状透亮影者多为恶性结节,具有鉴别价值。而管状或单囊状透亮影则见于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价值不大 。(3)病变的强化。文献报道良性结节平扫ct 值低于恶性结节, 增强扫描结核的ct 值增加值< 20 hu ,炎症和癌肿均呈明显强化(20~70 hu 或更高) ,不易区分,但后两者的动态ct 扫描有所不同,前者时间2密度曲线呈双峰型,后者呈单峰型,且峰值低于前者。有人提出炎症在注射对比剂后135 s 达峰值,肺癌85 s 达峰值,并低于前者,认为增强扫描对可能为良性而又不能经胸针吸活检,活检无诊断意义或不能手术者最有价值,但对直径1 cm以下者无诊断价值,对1. 5~2. 0 cm 者可供参考。也有人认为炎性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组织结构,因此其强化方式多种多样,不易把握。故谢汝明等认为以肺部孤立结节的形态为主,征象作补充,强化表现作参考,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比单纯强调某一征象或强化表现更为重要。(4) 病变的吸收和追查。发病后4周内炎症吸收为正常吸收,4~8 周为延迟吸收,8 周后吸收为不完全吸收,后两者与高龄、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以及过量使用抗生素有关 。对疗效差、吸收慢且有发展,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时,应行活检,尽快确诊。
总之,球形肺炎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征象综合分析,密切结合临床,以及边治疗边追查,多能作出正确诊断,当鉴别困难时,应行活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