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集化学、放射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研制一种新的放射性药物,不仅要求其既具有诊断价值,又具有治疗功能;而且要求新药品的安全、有效和实用。放射性药品用于临床有着更严格的限制,这就使研究人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据有关统计资料介绍,美国每年有近百万新癌症患者,每年的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患者约占新癌症患者和死于癌症的40%。根据症例解剖分析,上述三种癌症最终骨转移者高达80%。另据分析,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占肿瘤死亡率的25%,而每年肝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惊人的一致。因此肿瘤治疗始终是人类与疾病奋战的主战场之一。
内介入治疗最早是指把放射性核素直接介入症灶的一种治疗方法,现在已发展成为继放射性核素治疗、化学治疗和器械治疗等之后又一个跨内科、外科和放射科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治疗手段,颇具毒性小、创伤小、痛苦少、手术简单、方便和疗效等优点。
目前内介入治疗已成为国内外临床医学界最关注的热门课题,尤其是心、脑外科、肿瘤科。例如致命的冠状动脉狭窄或再狭窄,原本需要开胸搭桥的大手术,现在只需颈动脉或股动脉行导管插管入技术即可。即用一种带源支架(stents),将狭窄的动脉部撑开,或用镀有32p、103pd的放射性支架或192ir、90sr/90y带状源,给予一定剂量的照射(一般在8~20gy),或者单纯性地将186、 188re-mag3
充入导管气球,照射完后经尿排出等方法,临床实践证明治疗效果非常好。
心脏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很高,也是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据199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统计,美国有64万心脏病的年发病率,每年约50万人死于心脏病。现在进行ptca扩展冠状动脉管壁上的疤痕组织的平滑肌细胞增生或粥样硬化斑块的聚集造成的。将放射性核素32p、125i、198au、90y和192ir等制成“种子源”或带源支架,通过导管直接植入血管狭窄处,由于射线抑制了血管内壁平滑肌细胞和内膜细胞增生,临床治疗效果很好,因此倍受患者的欢迎。
我国在内介入放射治疗研究工作方面的起步并不比国外晚。甲亢和甲状腺癌的131i治疗,90y-gtms、131i-moab、32p-gtms的肝癌介入治疗,153sm-edtmp、90y-edtmp、186、188re-hedp、89srcl2等骨转移癌治疗,经由于大量临床病例证实有是效的。32p、90y、166ho等胶体微球进行脑胶质瘤立体定位给药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国风湿性关节放射性滑膜切除的研究工作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正在进行的受体配体、肽类或一些特定的生物学活性分子的核素标记研究,或许是放射性药物发展的新方向。据德国海德堡国立癌症研究中心f.oberdorfer教授报道第一例转基因治疗于1989年开始,到2010年肿瘤转基因治疗将会取得重要进展。转基因治疗要求特定的受体配基核素标记,并借助于超精细分辩的断层显像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解决有效的载体定位方向;(2)靶组织的有效定位;(3)病灶的转基因治疗的表达水平;(4)短期或长期的基因治疗效果的监测。虽然还存在诸多难点,生物学活性分子的核素标记研究将是放射性药物发展的机遇所在。
目前常用的治疗用放射性核素及其生产方法列于表1~7。介入治疗对放射性核素的要求很严格:(1)α和β放射性核素兼有适宜显像的γ射线,或俄歇电子发射体;(2)半衰期最好在1-5d内。(3)制备的标记物体内稳定性好;(4)标记物在靶与非靶组织中的摄取比高;(5)治疗剂量能在相对知时间内完成在靶组织内的沉积;(6)标记物在非靶组织内的分布量尽可能少。放射性核素在人类疾病诊断和治疗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尤其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寿命。然而,由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对很多疑难疾病的产生、发展的机制和本质的了解还不够,因此,从根本上去认识、了解发病机理,不断地揭示基因密码,真正从分子水平上去诊断和治疗疾病,这将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深层次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