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高信噪比可通过:
a 降低信号的强度和提高噪声的强度。 b 保持信号强度不变、提高噪声强度。
c 提高信号的强度和降低噪声的强度。 d 保持噪声强度不变,降低信号强度。
e 以上都不是。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常组织mr信号80%来源于细胞内。 b 水对mr信号形成贡献最大。
c 自由水的t1明显延长。 d 结合水的t1有延长。
e 以上均对。
3. 有关血管源性脑水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病理生理基础是血脑屏障破坏,血浆进入细胞和间隔。 b 主要发生在脑皮质。
c 可见于肿瘤、出血、炎症等。 d 在t1加权像显示不明显。
e gd—dtpa增强后无异常对比增强。
4. 关于脑血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急性脑血肿(0~2天)血肿中心在t2加权像上出现低信号。
b 亚急性初期(第3天)血肿外围t1加权像上出现高信号。
c 亚急性中期(6~8天)血肿在t1加权像、t2加权像上均出现高信号。
d 亚急性后期(10~14天)血肿周围在t2加权像上出现低信号环。
e 以上均对。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红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在t1加权像上出现低信号。(高信号)
b 红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在t2时间无明显影响。
c 红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有明显延长t2时间的作用。
d 急性脑血肿(0~2天)t2加权像可出现中心部低信号。
e 亚急性初期(第3天)在t1加权像上血肿外围出现高信号。
6. 脑脓肿壁短t2低信号最可能是:(此行因原来的看不清,估计会有错误,请对照修改)
a 含铁血黄素沉着。 b 胶原结构。
c 血管影。 d 钙化。
e 铁沉积。
7. 关于下斜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起源于眼睑前内侧, b 向后向外走行。
c 穿越于下直肌之下。 d 终于眼球后外侧面。
e t1加权像易区分下斜肌和下直肌。
8. 有关纵隔淋巴结,错误的是:
a 正常时mr图像看不到淋巴结。 b 淋巴结在原mr序列上易识别。
c 淋巴结的信号强度和肌肉的信号强度相似。
d mr检查可以区分纵隔淋巴结核血管结构。
e 以上均错。
9. 下列错误的是:
a 多数乳腺纤维肿瘤呈t2加权像高信号。
b 乳腺癌在t1加权像可呈高、等、低或混杂信号。
c mri对乳腺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是普查的最好方法。
d mri对乳腺内微钙化不敏感。 e 乳腺纤维肿瘤和腺癌内均可出血。
34. 假性动脉瘤最常见的原因是:
a 外伤 b 感染 c 先天性
d 动脉粥样硬化 e 马凡氏综合症
35. 心脏快速mri成像序列的优点不包括:
a 能鉴别是血管结构还是含气空腔;
b 能鉴别是血流还是血栓; c 能观察瓣膜的功能状况;
e 能测定心肌组织能量代谢
36. 关于mr心脏检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左室呈椭圆形,内壁光滑; b 容易区分无信号的血流和钙化;
c 右肺动脉内收缩期正常见不到信号;
d 自旋回波序列心肌常呈等信号; e 心脏测量准确。
37. 室壁瘤的常见mri征象不包括:
a 病变区局限性膨凸; b 病变区局限性呈反向或(和)吴运动;
c 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e 病变区室壁信号强度下降;
e 室壁变薄。
38. 乳腺良性肿瘤的特点是:
a 边缘不规则; b 边缘毛刺状; c 边缘光滑分叶;
d 导管样增强; e 快速增强,快速消退。
39.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心纤维瘢痕含有:
a 血管、胆管和炎症细胞; b 纤维组织和肿瘤细胞;
c 纤维组织和胆管; d 肝动脉和门静脉;
e 脂肪组织和肿瘤组织。
40. 肝转移瘤t2加权像显示“靶征”,中心的高信号病理基础为:
a 坏死液化; b 脂肪变性; c 亚急性出血;
d 癌血管中的癌栓; e 肿瘤水肿。
41. mri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上肾皮、髓质之间信号强度的差异即形成皮髓质分瓣是由于:
a 肾皮质含较多自由水,信号较髓质低;
b 肾皮质含脂肪成分,信号较髓质高;
c 肾髓质含较多自由水,信号较皮质低;
d 肾髓质含脂肪成分,信号较皮质高;
e 肾皮、髓质之间有化学位移伪影。
42. 肾癌与肾血管肌肉脂肪瘤的鉴别诊断,下列错误的是:
a 肾癌具有假包膜征,肾血管肌肉脂肪瘤则无包膜。
b 肾癌可有邻近器官或远处转移,肾血管肌肉脂肪瘤则没有;
c 肾血管肌肉脂肪瘤有脂肪信号特征,肾癌则没有;
d 注射gd—dtpa后肾癌可以强化,而肾血管肌肉脂肪瘤则不能;
e 以肌肉为主的血管肌肉脂肪瘤难于肾癌区别。
43. 女性患者30岁,阵发性高血压伴出汗、头疼和心悸,mri检查在腹主动脉旁可以看见一直径3cm肿块,包膜完整。t1wⅰ呈低信号,t2wⅰ呈高信号,其强度接近脑脊液,注射gd—dtpa后不均匀强化。应首先考虑为:
a 淋巴瘤; b 神经纤维瘤; c 脂肪肉瘤;
d 异位嗜铬细胞瘤; e 转移瘤。
4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90%是由于下列哪项肾上腺病变引起的:
a 肾上腺增生; b 嗜铬细胞瘤; c 转移瘤;
d 皮脂腺瘤; e 皮脂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