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178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T629结果是产伤所致的骨膜下血肿机化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9-30 0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radida.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46
结果就是产伤所致的骨膜下血肿机化。

发病机制:颅骨骨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颅骨外板与其相对应的骨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内的包囊性积血。好发于新生儿顶、枕部,血肿范围不跨越颅缝,即使两块相邻的颅骨骨膜下都存在血肿,因颅骨骨膜边缘终止于相应颅缝,因此,血肿则呈两个孤立的血肿,互不串通。新生儿头颅产伤,尤其是使用胎头吸引器的新生儿头颅产伤性包块,通常是由于吸引器吸引胎儿头部时,弹性(可塑性)较大的头皮软组织随吸引负压而变形隆起,而弹性(可塑性)较小的骨膜与几乎无弹性的颅骨之间产生负压致使骨膜被牵起脱离颅板、血管损伤出血形成颅骨骨膜下血肿。
血肿影像与病程关系:颅骨骨膜下血肿吸收得很慢或吸收得不明显,而血肿包膜却逐渐钙化,因此血肿影像随病程时间推移而变化。受伤2周左右的血肿较柔软有弹性,影像呈与颅外板紧密相连的镰状或丘状软组织块影;3周后,血肿包膜(实为被血肿推起的颅骨骨膜)逐渐出现弧条状、壳状钙化影,血肿也逐渐失去弹性而变硬;3个月到6个月后,血肿包膜钙化更明显,逐渐机化的血肿呈现较厚的钙化包膜下网条状钙化影;1年左右后,血肿包膜逐渐钙化骨化形成颅骨外板,血肿机化钙化形成板障,原来的颅骨则形成颅内板;再经过生长塑形作用,逐渐形成局部颅骨增厚、外突隆起的异常颅骨,呈永久性后遗征象。

已收录到“影像文摘”中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5-10-29 11:30:25 修改过]


[本贴已被 翁志蓬 于 2006-12-10 21:42:59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9-30 06:27 | 只看该作者
收到了——————
精彩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10-3 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10-5 04:42 | 只看该作者
[emb7][emb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10-10 0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10-20 0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21 00:15 | 只看该作者
[emb7]精彩,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