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center]
本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本病患者其兄弟、舅父、姨表兄弟及外甥中有可能发病。maroteaux报告的三个家庭20例及以后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男性,徐爱德、曹来宾等1983年中华放射学杂志报道的8个家族15例患者均为男性病例,各家族患者的姊妹均发育正常。
本病患者生后正常,于5-10岁开始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青春期后更为明显,形成以躯干明显缩短的短躯干型侏儒。四肢相对较长,立位双手指尖常达膝部。骨盆发育小,成年后常较早的出现退行性骨关节病,致腰背和四肢大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智力和性发育正常。
x线表现主要改变在脊柱、骨盆和四肢大关节,颇具特征。脊柱改变表现为普遍性椎体变扁和椎间隙显著狭窄,而椎弓发育正常。下胸椎和腰椎有特征性表现,椎体中后部的上下缘呈驼峰状圆凸。年龄小者,圆凸的边缘光滑;年龄愈大则弧度愈趋平缓,表面不整且出现硬化,至晚期可高度硬化如象牙质样,类似椎间盘钙化,须注意鉴别。
骨盆改变:主要表现为骨盆狭小,髂骨和骶骨发育小,骶骨外侧部发育不良,坐、耻骨支相对增大呈直立状,坐骨大切迹上缘呈直角状。
四肢大关节表现主要为关节发育不良及较早的发生退行性变。以髋部最显著。髋臼外上缘发育不良,髋臼角加大,关节面不规整及硬化。股骨头发育小且扁,股骨颈粗短,颈干角小,髋内翻。较早的发生退行性骨关节病,股骨头关节面不规则、硬化、和软骨下囊变均很明显。膝关节和肩关节亦表现发育不良,但程度较髋关节轻,股骨和胫骨髁部、肱骨头常发育较小、关节面较平坦。
诊断要点:性连锁隐性遗传,男性5岁以后发病,短躯干侏儒,小骨盆。脊柱和髋有典型改变:普遍性椎体变扁,椎间隙狭窄,下胸和腰椎椎体中后部的上下缘驼峰状突起;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小、扁及有囊变。
[center]
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关节病[/center]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发病相仿。特点是对称性骨骺、干骺增大伴进行性多关节(尤其手指小关节)病变。3-8岁出现症状,短躯干和下肢屈曲致病人身材矮小,四肢关节对称性疼痛、肿大及挛缩屈曲畸形,但无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头颅发育正常。
一、 x线表现
脊椎椎体普遍变扁,横径和前后径均增大,前部上下缘凹陷,但中后部无典型的驼峰状凸起。椎弓根变短,椎间隙变窄。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间隙增宽。骶骨底部宽而短。髋臼外上缘骨质增生,使髋臼窝深而大。股骨头增大,扁而宽,关节面不规整并有囊变,股骨颈粗短,髋关节间隙窄。
四肢管状骨的骨骺和干骺对称性增大,并向侧方增生突出。腕、跗和短管状骨的非骺侧端明显增大。近排指骨远端关节面呈波浪状,边缘唇样增生,关节间隙不同程度变窄。远侧指间关节增大并屈曲,致使末节指骨相对变尖和偏斜。关节周围软组织无肿胀。
二、 诊断要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8岁发病,短躯干型侏儒,四肢关节肿大但无软组织肿胀。x线特点是普遍性椎体变扁,椎间隙变窄,四肢长、短管状骨骨骺和干骺增大并向侧方突出,关节间隙窄。短管状骨及腕、踝关节改变应与大骨节病想鉴别,后者为地方病,有流行病史,脊椎和四肢近侧大关节很少有改变。
本病须与1、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鉴别:后者出生时发育正常,颅面骨正常,脊椎表现与本并相似。但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系一种伴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女性传递,男性发病。患者10岁以前发育正常,而后逐渐出现短躯干型侏儒。临床主要症状为早发退行性骨关节病引起的腰痛和髋痛;诸椎体虽变扁,但中后部上下缘驼峰状膨隆颇具特征。与本病椎体中后部虽隆起,但程度较轻或不隆起而平坦不同。另外后者骨盆发育小,骶骨下沉,耻骨联合和骶髂关节不增宽。四肢改变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膝和肩,表现为发育不良和早发骨关节病改变。而手足关节发育正常。而本病的关节改变表现为肥大增生,手足关节粗大畸形尤为明显。另外本病还需与2、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3、粘多糖病iv型。4、大骨节病鉴别。根据各自特点鉴别不难。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8-2-23 19:09:19 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