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病例来看不考虑蛛网膜颗粒压迹,因为它虽然最常见,但是它多发生在顶骨,从内压入形成压迹呈半圆形或弧形;而这一例低密度影在板障(相当于骨髓质),而不在颅骨外,并没有外压造成内板压迹,而内板尚完整。
我考虑是一种疾病留下在扁平骨髓质的痕迹,里面主要是脂质及纤维结缔成份,它目前没有统一的名称,它是病人在儿童或青春期患过较严重的疾病如:严重的感染高热、手术、创伤、失血等,造成扁平骨红骨髓局限性反应性改变,取代红骨髓是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当时往往很局限,有时不易发现,除了颅骨,还多见于颈椎、胸椎椎体的松质骨,表现小的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在5--15mm,易误诊为骨髓瘤。我观察过5个病人,一直没有症状,最长一例10年。
这种情况在ct上与蛛网膜颗粒压迹的鉴别点-----1、低密度影像位于颅骨板障内,而不是从颅内(颅板外)方向的弧形压迹;2、病灶通过调节窗宽、窗位和放大处理后观察病灶最低密度区进行测量ct值,如果能够测到负值(脂肪密度)可以明确;3、没有临床症状,往往是在因其它问题检查时被偶然发现的。4、动态观察无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