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274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X0073:看完后请各位提点治疗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7-19 0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男性,9岁,3年前头部受轻伤后1小时做ct检查,发现病灶,家属很担心,多次复查,反复询问治疗方案及预后,请各位出点意见吧。
2002年10月10日:





2003年10月7日


2005年7月18日




[本贴已被 guojx 于 2005-10-8 21:08:51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7-19 03:02 | 只看该作者
左侧外侧裂典型的蛛网膜囊肿,与先天发育有关,没有症状不必频繁复查,以避免因为x线对脑组织的损害。一般也没有手术的必要,因为那样造成的脑组织损伤会得不偿失。本病灶对脑功能的影响轻微或无,不要把它当成负担。
http://ourct.vip.533.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7-19 16:53 | 只看该作者
[emb7][emb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7-19 18:2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2楼的诊断意见。[emb26][emb6][em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7-20 16:58 | 只看该作者
【概述】               
    为良性脑囊肿的一种。有蛛网膜样囊壁及脑脊液样的囊液。囊肿位于脑表面,与蛛网膜下腔关系密切,但不侵入脑内。多为单发,少数多发,常位于脑裂及脑池部。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分述于后:
(一)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①starkman等(1958)认为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份,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蒋大介(1963)发现囊壁表面部份亦由两层蛛网膜组成,即囊肿全部位于蛛网膜下腔之中。②许多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perimedullary
            mesh)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③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robinson1958)。蛛网膜囊肿不断
            
            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galassi等1980)。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lacour等1978)。

               
            蛛网膜囊肿常见于外侧裂、大脑纵裂、大脑表面或底部、小脑等处,亦可见于鞍区、视神经、四叠体区、斜坡、桥小脑角等处。幼儿患者常有颞部颅骨隆起,颞鳞部骨质菲薄及慢性颅内压增高,但多不引起注意,大多直到成年方产生症状。症状与囊肿大小及生长部位有关。小囊肿可无任何症状,偶在尸检中发现。按本症常见部位分述如下:

                1.外侧裂蛛网膜囊肿 最为常见。外侧裂

               
            扩大,有时可伴有颞叶前部及额下回缺如。常见于男性20岁以下青年,常有头痛、癫痫发作(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颞部骨质隆起,少数有同侧突眼,晚期可有视乳头水肿及对侧轻偏瘫等症状。

                2.大脑突面蛛网膜囊肿
            见于婴儿或成人。婴儿常头颅进行性增大,两侧不对称,透光试验可见囊肿边界,有时有癫痫发作。成人常有头痛、癫痫,进行性对侧轻偏瘫,视乳头水肿。

                3.大脑纵裂蛛网膜囊肿 常无临床症状,约半数伴有胼胝体发育不良。

                4.鞍区蛛网膜囊肿 位于鞍上或鞍内。鞍上者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囊肿与视交叉

               
            池之间可相通或不通。囊肿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可破坏蝶鞍,压迫垂体、视神经交叉及室间孔,产生视觉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阻塞性脑积水等。鞍内囊肿多无症状,亦可通过扩大的鞍膈孔向鞍上发展,类似空蝶鞍综合征。

                5.视神经蛛网膜囊肿
            可有眶内段及颅内段两型。前者位于眼球后方,有同侧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视睫状神经静脉怒张等症状。颅内段型可压迫视神经交叉产生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等(holt1966)。

                6.四叠体区蛛网膜囊肿
            囊肿与四叠体池相通或不相通。早期可压迫导水管产生阳塞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征,约1/4有parinaud综合征表现。

                7.桥小脑角蛛网膜囊肿
            早期有神经性耳聋、角膜反射减退,晚期有小脑征及颅内压增高症状。个别可有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bengochea等1955,sumner等1975)。

                8.小脑蛛网膜囊肿 可位于小脑半球、蚓部或枕大池部。临床常有颅内压增高症状,部份病例有小脑征。

               
            诊断:本症除依据临床表现外,可进行以下检查:①头颅x线摄片:囊肿长期压迫可产生颅骨局部改变。如外侧裂型有蝶骨小翼上抬、变薄,大翼及颞鳞部向外隆起,中颅凹受压,蝶鞍破坏吸收等。脑突面型有颅顶部两侧不对称扩大,局部骨质菲薄,骨缝分离。桥小脑角型示岩骨,内听道区有圆形,边缘光滑的骨质吸收。碘油桥池造影可显示囊肿影。其他各型的颅骨改变较少。②脑血管造影:外侧裂型示颞前及外侧裂处有无血管性占位改变。大脑突面型有局部无血管区,与硬膜下血肿难以鉴别。纵裂型可见a2段包绕无血管区,并有邻近血管分开,移位。鞍上型示虹吸部张开,a1上抬等改变。自应用ct扫描检查后,已较少应用脑血管造影检查。③ct扫描:示局部有低密度区(ct值近似脑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7-21 03:42 | 只看该作者
根本不用管它。从病史和图象看是一个先天性的蛛网膜囊肿,和这次外伤无直接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7-22 07:40 | 只看该作者
zhi支持6楼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7-22 20:24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应该考虑到左侧裂池发育畸形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7-22 23:27 | 只看该作者
左侧外侧裂典型的蛛网膜囊肿,与先天发育有关,没有症状不必频繁复查,以避免因为x线对脑组织的损害。一般也没有手术的必要,因为那样造成的脑组织损伤会得不偿失。本病灶对脑功能的影响轻微或无,不要把它当成负担。
[emb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7-23 03:29 | 只看该作者
请问,脑出血的密度和腹腔出血的密度在ct片上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