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21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医学综合考试大纲(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7-14 1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骨骼肌的收缩,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止血栓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四)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3.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心脏及血管的神经支配,心交感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8.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
10.局部血流调节(自身调节)。
11.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2.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成。
6.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与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大肠液的分泌。排便反射。
6.小肠作为吸收主要部位的理由。主要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床应用的简化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八)
1.肾脏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4.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5.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7.排尿反射。

(九)感觉器官
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

(十)神经系统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4.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5.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制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
6.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机制和中枢易化。
7.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层)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8.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10-14 15:5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最新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