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查看: 4667|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T1851:脾脏占位性病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9-17 1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m/32y;左上腹部不适。病例未做增强扫描。









[本贴已被 jiajie 于 2005-9-17 13:02:10 修改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赞同赞同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9-17 17:10 | 只看该作者
错构瘤  增强!!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9-17 17:53 | 只看该作者
1.首先考虑:脾脏结核(干酪坏死,液化,钙化)
2.海绵状淋巴管瘤?
3.建议增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9-17 18:22 | 只看该作者
定位:位于脾脏内没有争论!
定性:囊性病灶,病灶边界清楚,可见薄的光滑清楚的囊壁,壁上可见弧形、点状钙化,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小片状钙化和偏心性同心圆形样分层改变。见于:
1、脾脏内血肿:慢性脾脏内血肿内及壁可以发生钙化,但分层一般呈液液平改变,故可排出!
2、脾单纯性囊肿:单囊或多囊改变,不会出现囊壁分层现象;可排出!
3、脾脏包虫囊肿:有牧区生活史,单囊或多囊病灶,囊中囊是特征性改变,单囊病灶囊壁无钙化及内囊无破裂时,不能与单纯性囊肿区别,当囊肿内囊破裂时,可见内外囊分离改变,有空气进入囊性病灶内时,可见“水上浮莲征”改变。可能性大!
4、脾脏淋巴管囊肿:平扫均匀的低密度影,增强分隔强化。可排出!
5、脾脏血管瘤:病灶囊性变出血时,可呈囊性改变,但多呈囊实性肿块,囊壁和病灶内可以出现弧形和斑片样钙坏,增强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强化!本例病灶未作增强,不能完全排出!
6、脾脏囊性转移瘤;病人年青和病灶表现,不考虑!
诊断:脾脏巨大囊性占位性病灶,考虑脾脏包虫病可能性大(询问有无牧区生活史),不除外脾脏血管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9-17 18:38 | 只看该作者
脾脏感染性病灶:脓肿!需要与结核鉴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9-17 19:1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4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9-17 20:37 | 只看该作者
考虑已液化脓肿。
囊内密度较单纯水高,可见钙化之脓肿壁,周围轻度水肿带(受压所致),病史应该比较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9-17 20:39 | 只看该作者
脾血管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9-17 21:07 | 只看该作者
脾脏包虫囊肿,囊內囊是特征性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9-17 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