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蛛网膜粒压迹:吸收脑脊液入静脉窦的蛛网膜粒,可以增生,并远离静脉窦;它们在颅骨内板上形成许多颗粒状凹陷,甚至完全穿破颅板造成内板的骨质缺损。多分布于额顶骨矢状缝两旁的区域,直径多在0.5cm-1.0cm;很少超过中线4.0cm以外的地方;通常比较对称,儿童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出现,男性多见;枕骨蛛网膜粒压迹无临床意义,但是有时容易误认为是溶骨性骨质破坏。枕骨蛛网膜粒压迹见于窦汇两侧小脑下静脉汇入横窦处,表现为中线两旁3.0-4.0cm颅骨板障内串珠状、对称蝴蝶翼状排列的囊状透光区,边缘光滑、清晰,部分相互融合。颅骨内板可呈穿凿样骨质缺损,内为水样密度。头皮软组织无异常改变。
二.骨质破坏:颅骨嗜酸性肉芽肿、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也可以表现为颅骨穿凿样骨质破坏;但是 破坏分布无规律性,多呈散在分布;恶性肿瘤的骨质破坏区不规则,边缘不光滑,一般有局部软组织肿胀。MR诊断的可靠性较CT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