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学习了。
骨梗死
骨梗死又称骨髓梗死、骨脂肪梗死,指发生于干骺端和骨干的骨性坏死,多发生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呈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 基本病理改变 病理过程分为细胞性坏死阶段和骨修复阶段:细胞性坏死为骨组织血供中断,骨细胞死亡。骨髓造血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最早是骨髓细胞成分死亡(6~12h),以后是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母细胞(12~48h),最后是骨髓脂肪细胞坏死(2~5天) 。骨髓脂肪细胞坏死为骨梗死末期的改变。骨梗死发生后则进入骨修复阶段,包括血管再生、肉芽组织生成、死骨吸收、新生骨形成。血管再生是骨修复的开始,死骨吸收,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和致密新生骨则是骨梗死的晚期阶段。骨梗死在演变的过程中有3个基本病理改变,
治疗:⑴对症治疗,定期复查。 ⑵保守治疗无效时或病变进展时,可行病损清除途径与残腔的充填:股骨颈病灶清除可凿窗完成。彻底刮除病灶、处理囊腔、植骨,以相应大小的皮质骨片覆盖,以免日后造成股骨颈皮质骨缺损而降低股骨颈的强度。残腔以植骨为首选,如无充足的骨源,可选用羚基磷灰石或磷酸三钙,骨水泥亦不失为良好的替代物,其不仅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而且在其固化时所产生的高温可杀灭囊壁残余瘤细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