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影在线

搜索

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病,CJD)

2014-12-31 21:34| 发布者: 翁志蓬| 查看: 984| 评论: 6|原作者: 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 陈涓|来自: MRI6253

第二十期三博读片会病例之五
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 陈涓 提供
男性,68岁。
头晕、记忆力减退1月。走路有脚踩棉花感。
房颤史3年。1970年行胃大部切除术。
查体:反应略慢,近期记忆减退。基本阴性,病理征(-)。
入院后认知障碍逐渐加重,言语逐渐减少,反应迟钝,只能正确回答自己的姓名,情绪反应大,不能配合查体。
PE: 四肢肌张力增高,强刺激后有全身抖动,双侧病理征阳性。

200501.jpg
200502.jpg
200503.jpg

患者完全卧床,重度痴呆状态,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四肢肌张力增高,肌萎缩,双侧病理征阳性。
肌阵挛发作逐渐减少。家属放弃治疗,患者死亡,
总病程6月余。
临床诊断: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病,CJD)

【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 陈涓 点评】
CJD又称克雅病,是人类最常见的朊蛋白病,主要累及皮质、基底节和脊髓,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
本病由Creutzfeldt于1920年首次报道,Spielmayer于1923年命名本病为Creutzfeldt-Jakob病。
本病发生在25 ~ 78岁,平均58岁(多为中老年人),男女均可患病。
CJD是由一种既具有传染性、又缺乏核酸的非病毒性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 protein ,PrP)导致。
具有传染性蛋白质朊蛋白(PrP) 有两种异构体,
①PrPc存在于正常细胞内;
②PrPsc与PrPc不同,不能被蛋白酶K消化,大量沉积于脑内,可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大脑广泛神经细胞凋亡、脱失,形成海绵状脑病。
CJD根据结构不同分为四种亚型,1型和2型存在于散发性CJD,3型为医源性CJD,4型为变异型CJD。
病理可见脑呈海绵状变性,即细胞胞浆中空泡形成,皮质、基底节和脊髓萎缩;无炎症反应。以丘脑最为明显。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锥体束和锥体外系受累的体征及脊髓前角损害引起的肌萎缩。
多隐袭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临床可分为3期。初期常表现为乏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抑郁和记忆力减退等;中期也称为痴呆-肌阵挛期;晚期可出现尿失禁、无动、昏迷或去皮质强直状态。
脑电图改变是临床诊断CJD的重要依据。早期脑电图为广泛非特异性慢波,之后出现弥漫性慢波,脑部出现特异性周期性同步放电(periodicsynchronous discharge, PSD),晚期患者PSD消失。
头MRI常规序列T1WI、T2WI和FLAIR对CJD诊断的敏感性低。早期CJD患者可在DWI上出现皮质和/或基底节区高信号,对CJD的早期诊断有较大价值,皮层信号被称为“花边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达85%。在疾病晚期,DWI异常高信号可消失。
临床诊断困难时,行脑活检,病理发现海绵状变性。
CJD的诊断采用以下标准:
①在2年内发生的进行性痴呆;
②肌阵挛、视力障碍、小脑症状、无动性缄默四项中具备2项;
③脑电图周期性同步放电,或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
④MRI尾状核、壳核或至少两个皮层区(颞、顶、枕叶)DWI或FLAIR高信号。
具备①及②中的两个以上诊断为可能CJD。以下情况考虑很可能CJD:具备①及②和③中两条,或①及②和④中两条,或可能CJD加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确诊CJD需病理学确认。本例患者符合很可能CJD的诊断标准。
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达100%,大多数在发病1年内死亡,平均存活时间6个月。
本例自发病至死亡,总病程6月余,其中早、中、晚期表现各持续约2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李章宇 2014-1-27 23:09
克雅氏病
引用 难听 2014-1-31 19:44
结合病史,考虑维B1缺乏可能。
引用 翁志蓬 2014-2-3 20:29
患者完全卧床,重度痴呆状态,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四肢肌张力增高,肌萎缩,双侧病理征阳性。
肌阵挛发作逐渐减少。家属放弃治疗,患者死亡,
总病程6月余。
临床诊断: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病,CJD)

【点评】
CJD又称克雅病,是人类最常见的朊蛋白病,主要累及皮质、基底节和脊髓,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
本病由Creutzfeldt于1920年首次报道,Spielmayer于1923年命名本病为Creutzfeldt-Jakob病。
本病发生在25 ~ 78岁,平均58岁(多为中老年人),男女均可患病。
CJD是由一种既具有传染性、又缺乏核酸的非病毒性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 protein ,PrP)导致。
具有传染性蛋白质朊蛋白(PrP) 有两种异构体,
①PrPc存在于正常细胞内;
②PrPsc与PrPc不同,不能被蛋白酶K消化,大量沉积于脑内,可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大脑广泛神经细胞凋亡、脱失,形成海绵状脑病。
CJD根据结构不同分为四种亚型,1型和2型存在于散发性CJD,3型为医源性CJD,4型为变异型CJD。
病理可见脑呈海绵状变性,即细胞胞浆中空泡形成,皮质、基底节和脊髓萎缩;无炎症反应。以丘脑最为明显。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锥体束和锥体外系受累的体征及脊髓前角损害引起的肌萎缩。
多隐袭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临床可分为3期。初期常表现为乏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抑郁和记忆力减退等;中期也称为痴呆-肌阵挛期;晚期可出现尿失禁、无动、昏迷或去皮质强直状态。
脑电图改变是临床诊断CJD的重要依据。早期脑电图为广泛非特异性慢波,之后出现弥漫性慢波,脑部出现特异性周期性同步放电(periodicsynchronous discharge, PSD),晚期患者PSD消失。
头MRI常规序列T1WI、T2WI和FLAIR对CJD诊断的敏感性低。早期CJD患者可在DWI上出现皮质和/或基底节区高信号,对CJD的早期诊断有较大价值,皮层信号被称为“花边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达85%。在疾病晚期,DWI异常高信号可消失。
临床诊断困难时,行脑活检,病理发现海绵状变性。
CJD的诊断采用以下标准:
①在2年内发生的进行性痴呆;
②肌阵挛、视力障碍、小脑症状、无动性缄默四项中具备2项;
③脑电图周期性同步放电,或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
④MRI尾状核、壳核或至少两个皮层区(颞、顶、枕叶)DWI或FLAIR高信号。
具备①及②中的两个以上诊断为可能CJD。以下情况考虑很可能CJD:具备①及②和③中两条,或①及②和④中两条,或可能CJD加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确诊CJD需病理学确认。本例患者符合很可能CJD的诊断标准。
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达100%,大多数在发病1年内死亡,平均存活时间6个月。
本例自发病至死亡,总病程6月余,其中早、中、晚期表现各持续约2月。
引用 shibing 2014-2-4 01:42
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病,CJD
引用 pujunzhi 2014-2-4 10:36
临床诊断: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病,CJD)
支持临床诊断,谢谢翁总的点评!
引用 xuejs 2014-12-1 14:24
克雅病,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论(6)

返回顶部